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现代文学论文 » 正文

现代文学表达能力的培育

2021-4-9 | 现代文学论文

时下文学无用论的观点又有甚嚣尘上的趋势,受这种论调影响,甚至某些从事文学研究的人也深信不疑了,于是便有两种方式对待:一是自卑,为被冷落而哀叹,以文学为羞耻,自暴自弃;二是孤僻地清高,信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于旁人的冷遇以不屑对之,自我辩解说“无用之用为大用”,其实这类人的内心也是自卑的,只不过不愿面对,用回避来自我安慰。之所以会有文学无用论的论调,原因是这些人都没看到文学的实践方面。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意即能够说话却没有文采,犹如能够走路却不能远行,所以他提出了诗的兴、观、群、怨四种功能。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的时候,茅盾等倡导者把社会干预功能提到了文学的主导地位,“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他们提倡文学要反映底层人的生活,目的是使大众看清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从而试图改良人生,改良社会,文学家要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然而今日,实用主义备受推崇,文学却遭受到不该有的冷眼,究其根底,不是文学自身的错误,而是文学教育中过于重视理论说教,排斥了表达能力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薄弱。要弥补这个缺憾,便需要在文学教学过程中就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写作能力培养

有一种论调说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言外之意是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未必有足够好的文笔,我不赞同这种说法,中文系学生毕业后可以不选择作家这种职业,但不能他们没有这个基本的写作能力。中文系的全称是中国语言文学系,课程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感能力和对文学的认知能力,如果使得他们对这两方面有了深入地理解,又怎么会不运用自如呢?无非是因为某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空洞,才会造成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罢了。现代文学史中的名家,如朱自清、叶圣陶、郁达夫、茅盾等人的作品都可以之作为教授学生写作的范例文本,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首先要让学生对这篇散文的体裁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作品有了具体的认知,才能量身讲解。我们惯常所指的散文只是对各种散文的统称,其中还有详细的划分,比如随笔、怀人、随感、序跋、杂文等。《荷塘月色》属于美文,至于其体裁特点,周作人曾经概括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2]《荷塘月色》显然不属于叙事一类,尽管其中也有作者观赏荷塘的内容交代,但只是为作者的抒情服务,本文的线索是情感的变动,大部分篇幅也是在抒情。其次便可以依照抒情的模式进行讲解。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基调,接下来却笔锋一转,说明要抒情的时间和空间,“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有了这个原因,继而引出结果,“我悄悄地披上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是抒情前的叙述,以此导入抒情场景中,这属于导语性质,一般抒情散文开篇都会有这样一段。作者在看到荷塘之前,也有段自我的抒情,即调整心态,先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也可以说这是小抒情,为之后的大抒情做准备。果然,见到荷塘之后,便是大段的情景交融的语句,此处让学生仔细观察抒情方式,拟人是常用的修辞方法,也是较好的情景交融的方法,把物比作人,便带有了人的情态,精致的细节描写和情景交融场景的穿插,是常用的创作方法。在对现实场景抒情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向幻想的境界提升,“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描摹了想象的采莲场景,又引用古典诗词的句子,把读者的思维引向古代,荷花的意象就充满了读者的视觉和想象的空间,抒情也就达到了极致,荷花之美已经深印在读者的头脑中了。最后笔锋一转,戛然而止,“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家门”,一篇短小的美文也就成型了。

这样讲解使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创作思路,也就理解了文章构造,同时也学会了写作的方法,难道不比笼统地概括有什么样思想感情更好吗?如果教师都能站到作家的角度来讲解文学作品,那么学生就不只是记下一些空洞的思想主题,而是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分析具体作品的能力,在自己写作时,也有了可参考的模式,再勤加练习并有志于创作的话,也能成为优秀的作家。这里只是就散文举例,其实不仅是散文,小说、戏剧、诗歌也都可以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样讲授便可使学生明白,文学创作并不是无迹可寻的,都有基本的创作模式,帮助学生找到切入作品的路径。

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诗歌就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在诗歌教学中,仅仅对内涵的解释是不够的,因为诗歌的语言组合本身便是独特的,而只有这种独特的形式才能负载相应的内涵模式,朗读节奏的细微转换正契合了情感的微妙转换。食指《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痛苦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饶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朗诵诗歌,首先练习的是声音表达能力。日常使用的声音是不经雕琢修饰的,显得杂乱,缺乏形式美,没有艺术性,朗诵练习能够使得学生的语言不再是自然状态,而是达到美的效果。比如语言的节奏,恰当地划分音尺(如诗中所标示),有了节奏就使得语言具有了形式的美。以上我对《相信未来》中音尺的划分,就是帮助朗读者恰当地断句,控制情感的变化,强调情感的重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