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大学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资源配置目标思索

2021-4-9 | 大学教育论文

一、大学教育资源及分类

(一)资源概念及基本分类

“资源”,即资产的来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人类而言,一般指天然的资源。《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1](P32)《教育大辞典》把教育资源解释为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资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得到扩展,甚至被泛化。通常而言,资源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与信息的总体。按资源的根本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类;按资源的再生性能不同,可将资源分为恒定资源、有限资源和发展性资源;按资源的用途不同,可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按资源可利用状况不同,可分为现实资源、潜在资源和废弃资源。

(二)大学资源内涵及分类

“教育资源”是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而教育资源又分配在各地区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和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其中的大学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资源在各高等学校之间的分配,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着的,能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所利用的,通过高等教育系统加工和创造而产生高等教育成果的所有要素,也是大学各项事业得以高效率运行的各类资源的总和[2]。具体说,大学教育资源是在实施高等教育的组织和实施高等教育活动中,所赖以进行的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相关资源,并能通过使用这些资源提高受教育者人力资本或价值的各种资源的总称。大学教育资源是大学教育与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大学教育资源的多寡、优劣、使用效率以及分布状况等,是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这种综合性资源对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资源”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和范畴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类:(1)人力资源。一般而言,人力资源是指蕴藏在人身上的劳动能力,但这种劳动能力是无形的,包括人力资源载体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素质水平等方面。大学的人力资源主要分为三类:教学科研人员、教辅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其中教学科研人员(教师)是大学人力资源的核心力量。(2)物力资源。大学的物力资源是大学在教育过程中物质资料方面的直接实物条件,是高等教育投资的物化形式,是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大学的物力资源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的固定资产;二是学校在教学科研运行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低值易耗品,如学校的各种基本建设设施、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土地资源等。(3)财力资源。指一所大学所获得的用于学校运行的以货币形式体现出的各类教育投入,是大学办学的最基本的保障。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的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捐资、学生家庭和个人投资、学校自身投资,以及社会资金通过兴办民办高校或二级学院投资高等教育等。当然,大学教育资源除上述的硬资源外,也包括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无形的软资源。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资源长期停留在粗放型的配置上,资源闲置、浪费、利用率低,高级人才流失,办学效益不高。

二、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

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种配置力量制衡模型”(又称“三角协调模式”),即每一个社会的大学组织治理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历史、现实、逻辑的理由,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受到政府、市场和大学三个主体的影响,资源配置的调整和转换是三种力量不断冲突和妥协的渐进过程[3]。

(一)政府力量

政府的调控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制度、经费等手段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配、办学规模等进行调节和控制,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平衡和和谐发展[4],同时保障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在整个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和均衡性,特别防止和规避由市场失灵导致的高校资源配置失效问题。因此,在政府、市场和大学三者之间,政府扮演着关键角色,因为政府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大学自主与市场力量的发挥程度。大学应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育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使高等教育不断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增长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表明,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已逐步由以往的计划控制转向引导监督,由以往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支持转变为对消费者的支持。同时,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代表,直接或间接地对培养高级人才的大学施加影响,也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意图。[5]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无论从制度上还是经济上都制定了多部关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高等院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本科专业设置等法律法规,以及对西部高等教育给予包括资金在内的全方位政策倾斜,表明政府调控的重点放到确保教育资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切实保障高等教育资源效应的有效发挥,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社会收益最大化。当然,政府行为同样也要防止和规避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

(二)市场力量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由政府集中配置和管理的一套制度规则,曾经一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并已成为所有与这一行业有关的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家庭、个人共识的基础。由于只存在政府这一个主要配置力量,使得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具有高度计划性,造成高等教育的供需都受到控制和约束,导致外部资源配置失衡,高等教育规模不经济,配置高度计划性,效率低下,人才垄断壁垒增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近代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迈进,市场在利润的驱使下逐步渗透到高等教育中,如投资体制的市场化、招生就业的市场化、科技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和入学管理的市场化等,市场作为另一个主体介入高等教育领域,已成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并逐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大学通过向市场输送适销对路的合格“商品”、向其他经济组织或集团出售科研成果、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等方式获取大学所需的运行经费,这样一来,那些社会急需、具有市场竞争力、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学科与专业随之应运而生。这一方面缓和了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之间的紧张关系,政府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手段间接地影响大学,把高等教育某些基本方面交还给市场调节,使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效率安排有了微观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面对市场机制所固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确保社会基本目标的实现[6]。目前,在现代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必然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弥补准公共品配置中政府行为的不足,以促进地方大学资源配置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