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古代文学文化论文 » 正文

多媒体古代文学课堂应用

2021-4-9 | 古代文学文化论文

一、前言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其涉及面相当广泛,主要包括:音频技术、视频技术、图像技术、图像压缩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元、明代、清代七个历史时段,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在创作和理论上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是由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是融为一体的;第二,中国古代文学特别强调作者内心感情的描绘及抒发;第三,这些文学作品内涵丰富,经常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而,一味靠书本、粉笔传道授业的传统教学手段已严重制约了古代文学教学,跟不上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建立起科学系统的现代教学手段,已是势在必然,多媒体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中国古代文学》多媒体教学运用中的问题

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1.过分推崇多媒体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有些学校和老师简单地将多媒体运用和教学现代化画上等号,从而导致了这样一种状况:全程播放幻灯片或者影视资料、以某位名师的教学课件作为通用工具不加以区分的应用、老师不再板书学生也不再笔记。这样,难免师生都觉得课堂乏味。

2.课件的设计注重形式而缺乏思想

有些老师认为课件越花哨就越有水准,因而不考虑课程的特点和内容,总是追求“栩栩如生”,这虽然会让学生觉得有趣,但却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关注的不是老师说的是什么,而是课件呈现的是什么。所以,课堂结束了,学生也就忘了学的是什么,只知道“课堂有趣”,对于学到了什么知识却是难以言出。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得到思想层次的提升。

3.弱化了师生的交流

师生交流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交流既包括语言交流,也包括肢体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的交流。但在多媒体教学中,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课件中包含了大量信息的情况下,教师为了保证进度而加快进度,而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在快速翻页的幻灯片上而不是老师语言和肢体动作上,这样就不可能留出时间来咀嚼知识点,笔记也就落下了,师生课堂上的交流也就难以进行了,这些情况明显地弱化了师生交流,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例如,在《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中,学生不明白先秦诸子散文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形态,而对后世的散文又有着何种影响,如果老师用一段视频朗诵代替了讲学,那么学生就没机会和老师交流心中的疑问,老师也得不到学生的“问题”,从而就失去了深入研究的动力。

4.课件难以反映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常常是和音乐、舞蹈等融合在一起的,并且往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对课件的制作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制作资源的有限以及教师制作技能的欠缺,因而所制作的课件难以反映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课件由文字加图片构成,所包含的元素少,难以呈现出诗歌的背景环境。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样雄奇瑰丽的边塞景象以及景象中所包含的豪放、乐观、浪漫的情调、依依惜别的深情,需要运用动画、音乐、图片和文字的相互渲染方能呈现,然而多数课件只是大量的文字解析再配以少量图片,表达效果就难免平淡了。

三、原因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是由课程特点等因素导致的,具体地说有以下四点:

1.课程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所包含的内容不是当代的快餐文学,它是经过了历史沉淀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它在趣味性等层面不如现、当代文学那么受追捧,但在可读性层面却是不容置疑的,因而这就出现了一个可读性与趣味性难以兼具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调和需要兼备文学素养和技术技能的人才能做到,从而对老师的要求也就较高,但一般来说,文学教师的多媒体技能却很一般,这就导致了课件难以表达作品的丰富内涵。

2.考核制度僵硬

有些学校的考核制度中,将教师使用PPT的次数等作为考核标准,从而迫使教师采用统一的课件,而不是引导老师主动地研究教学方法和精心制作课件,那么出现千篇一律的课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3.对课件的依赖性

在有现成的PPT的情况下,教师倾向于采用别人已经制作出的成果,学生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也从“权威”的课件中寻找考点以及答案,这种依赖性导致了学生不认真去研读作品,导致了师生交流的减少,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PPT的滥用。

4.对教学理念存在误解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工具与内涵的结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过分地强调工具的使用,往往将“看得见的工具”作为衡量水准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工具与内涵的脱节以及多媒体材料的盲目照搬。

四、对策及建议

为了更好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出改善:

1.运用CAI技术辅助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可以以积极而开放的姿态结合计算机技术、图片处理技术、音视频合成技术等相关知识,实现各个学科间的交叉,也就是运用CAI技术(computer-aidedinstruction)进行授课,从而使教学更加内涵丰富、生动有趣。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全词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对该词的讲解过程中,为了表现出苏轼面对被贬命运的超脱气度,就需要呈现出风雨潇潇的自然环境以及词人立于风雨中而泰然处之的神态,那么运用CAI进行动画和音乐的制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有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