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经营论文
生态学理论的演化和扩展,让人们已经认识到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关系的自然万物的和谐与统一的必然性,开始承认并追求各种不同的事物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生态权利,在对立统一中维持一种生态公正性。人们更加关注了解和掌握自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以便认识其规律、并运用其规律朝着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将自然生态学观念引入高教领域,这将对经营高校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万物竞发,各就各位
当一场空前的改革在中国大地全面展开并走向深入,现代社会也静悄悄地为高等教育营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经济形态的深刻变化,使追求统一模式与规格的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急转:一方面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批高校必须通过调整、共建、合并等方式形成综合性大学的基本构架;原行业高校要通过划转实现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招生规模和办学条件的迅速改善,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必然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也出现了新的成分,大批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伴随着改革的洪流而涌现。这场历史性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高等教育格局,不同层次的高校再次面临二次创业乃至三次创业的战略选择。
1.“定位”发展理念。我们从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中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物种都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又因其质的差异性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且生态位也是有层次的,如果一个物种占据不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就会紊乱系统组织结构。对此,马克思曾经有过精辟的阐述:“一个有机系统,正如一个综合的整体一样,具有自己的前提和条件,而它的整体性发展目的,恰恰在于使其所有的要素从属于自己……系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是通过这种途径保持自身的完整性,系统形成这种完整性来组成自己的要素、体系、过程和发展”。作为一种生态时代的管理哲学,高校自然成为一个比生物体处于更高层次的生命存在,每一所学校同样都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条件。它们各自的管理系统也不仅包括了自然因素及其属性,而且包括了社会因素及其属性,是一种人工的教育生态。由于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学校又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生态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与自然生态是不同的。教育管理生态系统中的划分也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的划分。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的划分是以食物链为基础的。而校园生态在各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日益左右着现代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把高等教育系统当作一个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高校就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单元。大学规模的巨大,使单元组织结构环境成为十分重要的生态因子,形式的选择决定着单元组织的内部关系、权力的配置决定着单元组织的行为方式、运行机构决定着单元组织的效率、而价值观念又决定着单元组织的灵魂。大学的空间环境因子则又是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它们所造成的社会情境,作用于组织中的每一个体。大学作为一个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既定的目标,生态效应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变数。因为生态圈里,所有的高校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都希望处于经济链的最上端,高校之间同样会有竞争排斥现象发生。试想,在整个教育生态环境里,如果教育模式雷同,教育能力趋同,培养目标相同,都是一些“标准化”的大学,不仅难以满足社会和个体的有差异的教育需求,也容易演变成一所高校将掩盖或排除另一所高校的恶性竞争。因此,当教育改革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时,经营学校的最高智慧,就是要先找准自己在社会和行列中的位置,找到最适合的环境,办最适合的学校。
2.经营“生态”策略。生态学理论思潮对高等教育的潜入,让人们走出了惯性思维的“围城”、我们尽管不能机械地将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套用于当前我国高校的生存、竞争、经营和管理,但它于此却启示多多,并为管理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的价值原则和发展思路。
(1)在经营思路上不再盲目推进,更注重去寻找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即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去分析出几种情势:一是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态势;二是同类学校、相关专业与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三是纵横比较找出学校自身的优势。在综合分析上述情势的基础上,或按社会急需的人才确立培养目标;或按学科的前沿走向设置新型专业;或按拾遗补漏的原则开设各类课程;或按扬长避短的思路调整教育结构。从目前我国办学投入来看,只能是一小部分重点大学可能办成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和单科性重点大学应瞄准国民经济的重大需求,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应当突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理念,培养区域经济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唯有各就各位,以变求“变”,才能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自身的办学风格,创造自身的“卖点”。
(2)在目标管理上更依赖于校与校的分工协作、互动互助,即把学校的发展定位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上。从生物进化的轨迹看,物种的共存与竞争一样,不仅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也同样对物种种群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生态现象对生命现象而言如此,对其他各类实体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如此。生态学理论的应用价值就在于把竞争引入了更高的境界,那便是进入更高层次的竞争,即共存的、错位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着一个矛盾,一些重点高校人满为患,师资、教育教学设施紧张,而一些薄弱学校生源又严重不足,教师、校舍却绰绰有余,教育资源出现严重浪费。要化解这一矛盾,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分工协作是一条可行之路。分工协作,是当今高校经营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校校兼并、强校联合、学科挂靠办班的重要原因。它可以使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在更大范围得到交换和共享。通过设施、设备的共享,课程资源的共享,师资力量的共享,整合资源,拓宽办学领域,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办学成本,让经济成分增值。而互动互助,就是在共存共赢理念的基础上,寻求从长远的角度建立“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新型“竞合关系”。如课堂教学,可采用优势学科互补,聘请客座教授,实行流动讲学。或名师跨校兼课、课程资源网上共享等等,达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及凸显学科特色。在科研方面,合作攻关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通过互动互助,促进人们在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中的“力”的合成,产生最佳合成效能,从而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使优势更优、特色更强、不断拔尖、不断接近一流水平。因为合作能使资源共享、合作能使优势互补、合作可防止内耗,合作能实现双赢,合作也给学校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这种和谐的教育生态,让林立高校竟显无限生机的景观:在“混乱”中求有序,于竞发中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