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古代文学文化论文 » 正文

农院古代文学教学意义

2021-4-9 | 古代文学文化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即惯称的中文,相继在综合性高校之外的其他各类院校,尤其是工、农、法、交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设立起来了。我们仅以地处西北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为例,大部分高校,甚至在一些二级学院,也相继开设了中文专业,有的还成立了文学院、文史学院等,其中很多还设有中文系。在这些众多的各类高校开设中文专业,本来无可厚非,尤其是在教育部提倡高等院校要面向各类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并将“国学”列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门类,从而普及国学知识,提高国民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更显得很大程度上是顺应教育潮流和导向的举措。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各种五花八门的中文专业开设的背后以及现状中,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很多院校仅将开设中文专业单纯作为一种扩大招生的手段,显得异常急功近利,但在相关的师资配置、资料储备、教学条件等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欠缺,尤其是在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方面,极为不合理。中文专业的课程很多,有的是必修的专业课,如文学史、语言学、文学理论等;有的则是选修的基础课,如作品选读、诗词鉴赏、各类专题讲座等。而这些中文专业的课程如何设置,如何更好地与本校教学实际及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审慎考虑的。

目前,国内的很多农业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中文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等。甘肃省在兰的农业院校有两所,一是甘肃农业大学,二是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兰州农校)。甘肃农业大学早在2005年就开设了中文专业,截至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而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截至目前,还尚未开设中文专业,但也给全校学生开设一些中文相关的通识性课程,如《大学语文》等。从这些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普及中文专业知识的作用,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较为广泛。但是,这些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和一些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相比,差距极大,体现不出优势来,以至于上自学校领导不重视,中间教师们缺少动力和支持,下面学生无形中有自卑感。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基础薄弱,积淀太浅,没有在农业院校的大环境内取得广泛的影响和幅射作用。就拿甘肃农业大学来说,短短的七年办学经历,专业教师异常匮乏,中文系只有教师10多人,还要兼授文秘专业的课程。另外,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重视非常欠缺,几乎没有一般专业老师进修、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条件,和老牌中文专业院校缺乏沟通和交流,极大地限制了教师们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眼界。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科研,不能得到应有的支持,所谓学术评审委员会乃至相关科研负责人,更是不能真正地理解中文究竟应该做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心胸狭隘的小农意识的延续,显得荒谬可笑;更甚者,图书馆的相关资料也是极度地缺少,包括教师和学生,想要阅读和参考相关的书目,简直是无从着手,学生们没有书读的抱怨,屡见不鲜;而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没有很好地和“农”这一特色结合起来,因此一直在农业院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体现不出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的特色,因此也就谈不上任何的优势了。中文专业的课程中,古代文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特点,在古代文学课程的开设方面,要将古代文学与农业结合起来。这种“农”与“文”的结合,是应该、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必须的。这样,才能使高等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彰显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来。在高等农业院校古代文学教学与教改中,教师是主体,其核心作用应该而且必须得到充分的展现,对教师的专业科研必须切实支持和保障,否则,是没有前途的。下面,就高等农业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核心作用,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一、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应该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自由度和自主性上,将古代文学和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般而言,高等农业院校,都有着自己的农业特色和优势;相关的农业专业,也都是其长期积淀而形成丰厚底蕴的特色专业。同时,农业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教学资料也比较充实。而将高等农业院校的这种优势与古代文学结合起来,形成“农”与“文”的水乳交融,更显得意义深远。在一定程度上说,高等农业院校更应该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尤其是古代文学气息。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而文学的产生和农业本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就是在农业的土壤上产生的。如上古歌谣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这是一首反映上古原始社会人们狩猎的歌谣,句短调促,节奏明快,紧张激烈。很显然,这是劳动人民在农业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再如《诗经》,就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农事诗,如《豳风•七月》《魏风•伐檀》等等。后来,历代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和农业相关的诗词曲赋文、笔记杂著,无不表明中国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农业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密切关系。笔者正在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与农业相关的作家作品,仅从数量上看,就相当庞大。单是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农事诗部分,就占了很大比重,数量可观。如就《全唐诗》而言,据笔者粗略统计,就有大约167位作家的653首农事诗作品;就《全宋诗》而言,大约207位作家的1144首作品。当然,实际数字还远不止此。关于农业相关的文学作品,具体数据尚有待进一步的详细统计。

那么,在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应当充分将农业与文学结合起来,凸显出高等农业院校古代文学的特色与优势来。只有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上进行探索和改革,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才能彰显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而不致被埋没在强手如林的老牌中文专业高等院校里面。所以,农业院校的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重视农业相关的作家与作品的讲授。而大量和农业相关的作家作品,在现在通行的古代文学教材中是极少的,没有其一席之地。但是,前面已经指出,农业相关的文学作品,数量客观,非常丰富。这就需要农业院校的教师在平时的研究与教学中,花大力气去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不断地充实,在此基础上,归纳、整合,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农业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与改革,当然不能忽视最基本的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授。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重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作家作品,这是必须要讲授的。而在此基础上,加大农业相关的文学作家作品的分量,并尽可能地开设“农业文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而“农业文学”课程,也正是农业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改革的特色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从而彰显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的特色,单靠教师个人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学校领导、主管部门应该有这样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宽阔的胸襟,组织相关人员,给予大力支持,撰写相关的配套教材,其意义是深远的。关于农业文学的其它作家和各种形式的作品,具体数据尚有待进一步的详细统计。当然,还有其它各体文学作品及笔记杂著等中,农业相关的可想而知。这么丰富的资料,如果能有切实的保障和支持,将来的前景是异常广阔的。但是,谋事在人,还要看有无这样眼光的人来支持,目前我们只能是靠成事在天了。只要相关负责人能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和无私的真诚品质,应该还是有希望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