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代文学文化论文
1高校德育之本原混淆现象剖析
1.1具体表现
1.1.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视道德教育
我国传统德育范围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我国古代的德育因为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并没有完全从道德中分离出来,而现在的中国已经有比较完备的政治法律体系,所以德育之本原,即德育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意味着狭义的德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和法律只隶属于广义德育,更不能取代德育的社会功能。德育的目标是人的道德的养成,使之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目前我国德育的现状是德育本身概念界定不十分清楚,从小学到高校的德育的重心都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而忽视了真正的德育目标。
1.1.2重视适应现实而忽视德育的底线———求真
德育的最低境界是真,最高境界是善,真的善为美。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道德的底线———求真,说真话者不如说谎话者更具备社会适应能力,青年人失去热情纯真,变得老于世故。高校或者因为就业现状艰难,将“求真”引向了一个误区:摒弃德育而追求生存的本能,结果使得不少大学生认为只要能谋得职业,不管什么虚假的手段都可以用,道德观、价值观模糊。所以,回归德育的本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之本原,而道德教育之本原是求真,在高校中进行德育建设,首先要抓住德育之关键,目标才会明确,才不会失去方向。
1.2形成原因
1.2.1将德育的政治功能与道德功能混为一谈,重社会轻个人我国历史上的道德教育将政治的实用要求与道德的理想价值标准、政治的功能与道德的功能都混同起来,使道德的工具价值与目的理想性价值混淆起来。高校德育的重点依然是放在思想政治、社会规范法纪等方面,德育被狭隘化为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德育的本原目标———育人的功能就难以真正地实现。德育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以社会、群体为本位的道德原则,存在着忽视个体的独立性、压抑个性等缺陷。当前高校德育在强调社会需求的同时,对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体现不足,或者有部分学生在重社会轻个人的德育背景下走向极端,而变得自私和个性乖张,却误以为这就是个性意识的张扬。
1.2.2高校德育急功近利,方式简单化德育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高校德育机构在德育过程中,忽视或违反德育的内在规律,急功近利,追求即时的、显性的成绩。某些时间准备抓哪方面的德育,就热热闹闹地搞活动,活动一结束,总结报告写完,表彰大会开过,德育就随之结束,使得德育不是出于一种良心、德性的需要,而是迫于外力的强制性。高校德育依赖或注重于说教、灌输式的方式和手段,与大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严重脱节,在价值观念上极易产生功利化、庸俗化倾向,把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使本来丰富的有血有肉的道德教育变成了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这样德育不但不能消解各种价值迷茫和精神困惑,反而更加刺激了他们的价值迷茫,如有的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纯,把作弊和论文作假等也视为正常。
1.2.3学科教育中过于重视规范教育,忽视德育渗透《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具体的推进思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因高校产业化的刺激,过于重视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教会大学生了解、遵守既定的客观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即时需要的能力放在首位,几乎每所高校都变成了职业技术学校。目前高校有关教育部门担心,在学科教学方面加强德育会影响正常的学科教学,喧宾夺主。其实德育应始终渗透到学科之中,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可以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效果,这应该是德育最好的方式。
1.2.4高校师生在面对现实社会时存在价值取向的矛盾困惑面对现实社会,教师和大学生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冲突与迷失。一些为师者,执业只为稻粱谋,失去了知识分子的热情和勇气,不和学生讨论世界观和生命的意义等问题。师生的教和学不是为了人性的提升,只教给学生简单实用的生存智慧。大学生接受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金钱名利至上,对于世事变得很漠然;过早洞明世事,老于世故。漂亮的空话和严谨的套话掩盖了本应属于青年的真性情,没有人生意义的支撑,同时又变得很脆弱,面对挫折不能自拔;或者缺少道德自律性,推脱责任。
2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回归高校德育本原
高校德育是各级德育机构渗透到各种人文、自然学科合力建设的结果。这些德育平台中,机构德育和人文学科德育效果更明显,各有其佳,没有最好,但有最美。比较发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高校德育回归本原的最美平台。
2.1和专门德育机构的德育方式相比
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学生会等有关机构是目前高校德育的主力军,主要倾向于思想政治法纪等教育,具体形式是以间断性的活动为主,要即时的效果。活动的目标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到最后大都是抓典型而忽略了全体。学科德育重在“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最具备普遍性和连贯性,至少应与机构德育平分秋色,但却被长期忽略,违反了德育的规律。学科教育归教务处管理,但该机构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是否认真传授知识和防止教师思想偏激等方面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得学科德育几无机构可以归属,学科的德育功能的进行只有依靠老师的职业操守与道德。“国外很多著名的理工科大学早已经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的教育。他们的理念是,不学习人文学科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就不会成为一个有价值、有理想的人。国内不少大学也这样做,比如北京大学的理科学生就必须选修一定量的文科课程。”[1]实践证实了学科德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
2.2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较
高校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人文学科一般分为文学、语言学、历史和哲学,唯有文学对语言的超越是在美学的层面上完成的。相较于哲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思辩性、历史的综合性和客观性、语言学的规范性和实用性,文学是象征式的意象思维,更易于引发联想,更有美感。以非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人文学科主要是艺术,包括音乐、美术、影视等。文学比其他艺术更为明晰、更为细致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内心世界,离意识形态更近。文风之变,事关国运人心。音乐、美术、影视都存在着审美因素,文学的审美因素是更深层次的,更能引发人联想,更耐咀嚼回味。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几千年的古代文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最早的传承载体,比现当代文学的内容更丰富。外国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差距比较大,不易被大多数国人从心底接受。但国人一直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喜欢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而忽视了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的遗产。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要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优良的道德传统,基本上是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这个载体来传承的。我国最好的艺术作品就是几千年的文明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