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古代文学文化论文 » 正文

古代文学情感教育研究

2021-4-9 | 古代文学文化论文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为了生存和祖国的统一繁荣,中华民族中的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历史都被文人以不同的文学体裁生动地记录了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爱国主义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其间,从先秦到近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许多爱国作家,并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作品的内容洋溢着爱国激情。远在先秦时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出现了《载驰》、《无衣》等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优秀诗篇。《载驰》突出地表现了许穆夫人深厚的爱国情感,《无衣》真实地表达了秦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西戎入侵者的爱国精神。《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重要代表作。该诗集中地表达了他无比炽热的爱国感情。诗人关心祖国的前途,为了改变祖国的昏暗政治,不顾个人祸福荣辱,始终为祖国的富强而斗争。他明知自己留在楚国将会遭到更大的不幸,明知自己的国家危在旦夕,但仍始终舍不得离开,最后以身殉国,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蔺相如面对强秦,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为上,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最终赢得了国家的尊严;记述了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内部的安定,对蓄意羞辱他的廉颇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实现了将相和好,团结对敌,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为后世所敬仰。《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经历种种诱惑和折磨,始终持节不屈,最后终于回到祖国,其爱国之情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中国一直处于大分裂、大动荡之中,此期间出现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如曹植的《白马篇》和阮籍的《咏怀》(三十九)就是两首有代表性的对爱国壮士的赞歌。前者传神地刻画了一个武艺高超、性情豪迈、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游侠形象,洋溢着高昂的爱国激情。后者描写了一个“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的壮士形象。两位壮士共同展现了为国赴难、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热烈的爱国情怀。与此类似,刘琨的《扶风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等也表达了诗人至诚的爱国之情。唐代出现了继屈原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他写作了大量表现爱国思想的诗歌,称得上是爱国主义文学的又一座高峰。杜甫对祖国始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他的喜怒哀乐往往与祖国命运的盛衰兴亡共起伏。国家兴盛时,他由衷歌颂,如《忆昔》;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而一旦大乱初定,捷报忽传,他又会喜极而泣,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这一喜一悲中,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此外在《三吏》、《三别》等诗中,诗人也表达了对祖国的命运,对人民的苦难的关注。爱国是杜诗中贯穿始终的主线。两宋时期,宋朝国力衰弱,对外战争连年失败。为了反对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大批爱国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陆游的诗与辛弃疾的词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陆游生平诗作近万首,大多为爱国诗。如《金错刀行》、《夜读兵书》等诗表达了为国献身的豪情;年近七旬时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卧病在床还想着为国戍边,感人至深。他念念不忘洗雪国耻,不忘国家统一,临终时写下《示儿》一诗,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种盼望祖国重新统一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使后人无不为之感动。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一样,渴望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却一直不得志,于是他把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都熔铸在词作里。歌咏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爱国思想是辛词的中心主题。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对沦陷山河的深情眷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寄托了他杀敌报国的壮志。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组织力量抗元,兵败被俘,誓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诗歌是他战斗生活的记录,爱国精神的自然流露。《扬子江》一诗写道:“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过零丁洋》更是一篇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名作,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后代所广泛传诵。明末清初,激烈的民族矛盾激发了文人们的爱国热情,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诗歌新篇章。如陈子龙的《秋日杂感》,夏完淳的《大哀赋》、《六君咏》、《土室余论》等许多篇章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到了清初,不少明末遗臣通过诗文抒发了强烈而深沉的故国之恩。如顾炎武的《感事》、《京口即事》等,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表现了建功立业、恢复故国的热烈希望。与顾炎武同时的黄宗羲,也创作了许多充满了深沉的故国之悲的作品,如《感怀》、《出北门沿惜字庵至范文清东篱》等。在清初的戏曲中爱国主义主题也有突出的表现。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歌颂了史可法、李香君、柳敬亭等人的爱国民族气节。洪生的《长生殿》围绕李、杨的爱情悲剧,通过安史之乱的有关描写,寄托自己的民族兴亡之感和忘国之痛。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发展到近代,达到了新的高峰。如魏源、龚自珍、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秋瑾等人的爱国诗篇,多方面地深刻反映了我们的民族感情,开创了爱国主义诗歌的新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与传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抗挫折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们面对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当学习、就业、交际、情感等方面遇到挫折时,他们会因抗挫折能力低、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而导致精神抑郁、自杀,甚至伤害他人,等等。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势在必行,而中国古代文学则是进行挫折教育的绝好教材。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著名的人物一生都不是帆风顺的,大都有着坎坷的遭遇,但他们身处逆境却能顽强向上,如越王勾践。吴越战争中,越国兵败,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面对失败,勾践没有因此选择消沉或轻生,而是忍辱负重伺候吴王,后被赦返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雄主。再如晋公子重耳,他在被父亲追杀时,不是像他那愚忠愚孝的哥哥太子申生那样选择自杀,而是选择了流亡。出亡十九年,历尽艰难,由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逐渐锻炼成为一位具有胆识有才干的政治家,并最终回国取得政权,成就霸业。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游说秦王想让他采纳他的政治理念,结果失败。苏秦十分落魄地回到了家,家人都很瞧不起他,于是他立志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业。他夙兴夜寐,发愤读书,终于身佩六国相印,成就了事业。挫折没有打垮他,反而使他更加奋发有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作品是在作家遭受人生的挫折情况下创作的。司马迁直言进谏触怒汉武帝而遭受宫刑,面对此奇耻大辱,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在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忍辱苟活,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巨著。苏轼的一生,屡遭挫折,生活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在贬谪迁徙中度过半生,流离颠沛,飘浮不定,可谓一生多磨难。但他却以旷达的心态对待一切不幸,消解痛苦,始终保持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顽强地建立了文学的盖世功业。曹雪芹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之家,后家道衰落,由一个锦衣玉食的贵公子变成一介寒士。但家庭的变故并没有使他沉沦,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名垂千古。文学作品中的此类人物的坎坷经历,可以让学生明白人生的坎坷是无处不在的,应正视生活中出现的挫折;而此类人物在面对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斗志,又能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遭遇的困难与挫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