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代文学文化论文
一、古代的竹笋资源与竹笋的美感特点
据统计,目前,中国竹类植物共有39属500多种。[1]古代对竹笋品种的认识有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先秦汉魏文献中所记筱、?、?、?等名称,多与品种有关。晋戴凯之《竹谱》云:“竹之别类,有六十一焉。”[2]今本实际只有30多种。宋代赞宁作《笋谱》,“记述竹笋九十五种(一说九十八种)”[3]。元代李?作《竹谱》,其中《竹品谱》涉及竹子品种,“属于竹类共三百三十四条”[4]。到明清时代,《竹谱》更多,竹笋品种多载于地方志“物产门”。竹笋品种还有散生、丛生之分。丛生笋见于文学作品较早的是在南朝。①就竹笋品种之多、分布地域之广而言,理论上一年四季皆有新笋。“望春擢笋,应秋发坚”(江?《竹赋》佚文)[5],春笋相对于其他季节之笋更为常见,文学表现也以春笋为主。早笋生于冬末春初,较为罕见。扬雄《蜀都赋》:“盛冬育笋。”所言为蜀地,冬季不太严寒,故能严冬发笋。冬笋在岭南更为常见,如“岭南信地暖,穷冬竹萌卖”(黄公度《谢傅参议彦济惠笋用山谷韵》[6])。北方也有冬笋,如杜甫《发秦州》云:“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秦州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迟笋初夏才生。张衡《南都赋》“春卵夏笋,秋韭冬菁”,方干《山中》“窗竹未抽今夏笋,庭梅曾试当年花”,说的都是夏笋。还有秋笋,如陆玑云:“唯巴竹笋八月、九月生。始出地,长数寸。”[7]《永嘉记》:“含竹笋,六月生,迄九月。”[8]《竹谱详录》载:“方竹,两浙江广处处有之。枝叶与苦竹相同,但节茎方正如益母草状,深秋出笋,经岁成竹。”[9]以上都是笋期在夏秋的品种,分布地域较广。同一品种的竹笋也可能因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不同而笋期有异。沈括云:“?竹笋,有二月生者,有四月生者,有五月而方生者,谓之晚?。”[10]南方甚至全年有笋。《永嘉记》:“明年应上今年十一月笋,土中已生,但未出,须掘土取,可至明年正月出土讫。五月方过,六月便有含笋。含笋迄七月、八月。九月已有箭竹笋,迄后年四月。竟年常有笋不绝也。”[11]说的虽是永嘉,辽阔的南方也大抵如此。就常见品种而言,笋期自冬末春初至夏秋间持续大约半年。
二、竹笋的整体美感
竹笋既无艳色香气,也无婀娜身姿,不如其他花卉那样观赏性强。但是竹笋的众多品种、不同笋期与生长形态等植物特点弥补了其美感相对不足的劣势。古代文学中所表现的竹笋美感,首先是其颜色之美。新笋有青笋、翠笋、青箨之称,笋箨在春夏之季呈现青绿色。如“菜则葱韭蒜芋,青笋紫姜”(潘岳《闲居赋》)。竹笋颜色还随季节逐渐变老,所谓“并抽新笋色渐绿”(李颀《双笋歌送李回兼呈刘四》)。竹笋表皮的霜粉又使其呈现白色,如“成行新笋霜筠厚”(欧阳修《渔家傲》)。也有少数特殊品种竹笋呈现其他颜色,如萧纲《七励》“澄琼浆之素色,杂金笋之甘菹”,赞宁《笋谱》“(篁笋)皮黑紫色,其心实”。其次是形态之美。竹笋的形态,参差不齐如“新笋紫长短”(元稹《表夏十首》);亭亭玉立如“竹林上拔高高笋”(张祜《题临平驿亭》);“绿垂风折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是风折下垂之状;“绿笋出林翻锦箨”(赵长卿《浣溪沙》)是垂箨下翻之姿。其他如“地坼笋抽芽”(戎昱《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写其纤小,“粉细越笋芽”(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写其粉嫩。嫩笋可比为碧玉簪,如“嫩笋才抽碧玉簪”(无名氏《鱼游春水》)[12],形容群笋则说“田文死去宾朋散,抛掷三千玳瑁簪”(王禹??《笋》其一)。诗文中层出不穷的譬喻指写,从侧面表明竹笋美感的丰富。再次是竹笋与其他花木的风景组合之美。绿笋与红芳一样具有养眼怡情的效果。竹笋与其他植物的美感组合如:“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骆宾王《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青梅繁枝低,斑笋新梢短。”(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残花已落实,高笋半成筠。”(韦应物《园亭览物》)“笋老兰长花渐稀,衰翁相对惜芳菲。”(白居易《酬李二十侍郎》)“一抹青山拍岸溪,麦云将过笋初齐。”(韩?W《浣溪沙》)这几例大致按季节先后排列,既有竹笋与花(红蕉)、果(梅)的颜色对比,也有竹笋与枝叶、麦云的形态映衬,美感互补,视觉效果明显。
三、竹笋各部分的美感
以上是将竹笋作为美感整体来梳理的文学中的相关描写。竹笋由笋鞭、笋芽、箨皮等组成,笋鞭出土可长笋,剥开箨皮即见笋芽。它们合起成为整体,分开则各具美感。
(一)笋鞭
笋鞭是竹子地下茎,又称竹根、竹鞭、暗笋,一般横卧蔓延于地下,节上有芽和不定根,由芽长成笋或新竹鞭。笋鞭虽在地下,但顶起土层形成凹凸不平之状,从笋鞭可判断竹笋的生长走势,如“向阳竹鞭初引萌”(贺铸《春怀》)。越出竹林范围而生长的笋为过笋。笋鞭还会迸出地面、拱起阶基,如“庙荒松朽啼飞猩,笋鞭迸出阶基倾”(齐己《湘妃庙》)。笋鞭之美,主要在其狂怒奔走、冲破阻碍的气势,如“狂鞭怒走虬”(韩琦《长安府舍十咏•竹径》[13])、“石迸狂鞭怒”(杨亿《北苑焙•毛竹洞》[14]),还侵径入户,如“狂鞭已逐草侵径”(苏辙《林笋》[15])、“狂鞭入门户”(黄庶《忆竹亭》[16]),这种冲破一切阻挡、一往无前的气势,是文人审美观照时所摄取的笋鞭之美的核心要素。
(二)笋芽
笋芽为初生笋尖,其外包裹着笋箨。剥去箨皮后笋芽呈现浅绿色,如“新绿苞初解,嫩气笋犹香”(韦应物《对新篁》)。笋芽新鲜粉嫩,如玉如牙,所谓“抽笋年年玉”(张南史《竹》)。戴凯之《竹谱》:“?竹,大如脚指,坚厚修直,腹中白膜阑隔,状如湿面生衣,将成竹而笋皮未落,辄有细虫啮之,陨箨之后,虫啮处往往成赤文,颇似绣画可爱。”[17]说的是斑竹笋芽。作为盘中佳蔬,笋芽与水果一样具有视觉、味觉双重品赏效果,如“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白居易《食笋》)是形容白嫩的笋芽,“可齑可脍最可羹,绕齿蔌蔌冰雪声”(杨万里《晨炊杜迁市煮笋》)是说竹笋脆嫩的口感。笋芽或以肥为美,如“盘烧天竺春笋肥”(陆龟蒙《丁隐君歌》),或以瘦为美,如“从知种种山海腴,那有似此清中癯”(陈淳《和丁祖舜绿笋之韵》[18]),分别代表唐、宋两个时代的审美趋向与趣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