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传统文学发展论文 » 正文

传统文学语境文化创建

2021-4-9 | 传统文学发展论文

美国土著传统文学源远流长,从18世纪下半叶起就有土著人用英语从事创作活动,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编撰的美国文学史对各个印地安部落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很少提及。③直到1988年由埃默里•埃里奥特教授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才有所改变。全书第一章就是由美国著名的印第安基阿瓦作家斯科特•莫马迪(N.ScottMomaday)撰写的《土著的声音》一文。在谈到美国文学的起源时,莫马迪认为:“在美国文学中,土著人的声音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它就没有真正的美国文学史,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学术界还没有得到清晰的说明。”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其历史的悠久而形式丰富、内容广博得难以穷尽,二是由于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令短缺的研究人员和不足的研究手段相形见绌。“尽管如此,这样的研究是显而易见真切需要的……口述传统依然是文学的发展基础”。④除此之外,八卷本的《剑桥美国文学史》中也有专门章节介绍和评论美国土著传统文学,1990年代以来出版的各种美国文学选集中,都加入了介绍传统和当代的土著文学作品的选篇,并有专门的美国土著文学选集相继出版。与传统土著文学悠久的历史相比,当代美国土著文学直到1969年⑤才开始在美国大学课堂、图书馆兴起的美国土著文学研究热潮中崭露头角。这得益于1950年代印第安事务局的建立和1960年代美国印第安运动的推动,一批如斯科特•莫马迪、詹姆斯•威尔奇(JamesWelch)、莱斯利•M•西尔科(LeslieM.Silko)、路易斯•厄德里齐(Lou-iseErdrich)等土著作家用英语写作的文学作品逐渐由边缘进入美国主流文学,被广泛阅读并荣获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图书评论界奖等。1977年由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在亚利桑那州的弗拉格斯塔夫(Flagstaff)举行的“美国土著文学研究会”及随后的一系列暑期研讨会更促进了美国大学广泛开设包括土著文学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及评论等方向的课程。1980、1990年代的美国文坛则迎来了如葆拉•冈恩•艾伦(PaulaGunnAllen)所说的第三次土著文学浪潮,乔伊•哈乔(JoyHarjo)、西尔曼•阿历克西(ShermanAlexie)、托马斯•金(ThomasKing)等土著作家在成熟的前辈作家的创作基础上,将土著文学推向了更广阔的后现代主义的表现空间,使其经历了一个“从无形到边缘,再到众望所归的发展历程”⑥。

在美国文学史的编撰方面,中国学者较早就关注了土著文学在美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董衡巽先生在《美国文学简史》中首先充分肯定了原住民在北美的地位。作为土地的主人,北美土著人被屠杀,文化也受到致命的摧残,文学传统几乎完全中断。⑦刘海平、王守仁等人编撰的《新编美国文学史》更充分肯定了美国土著文学在美国文学的起始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全书概论中指出:“如果将‘美国’看做一地理概念,那么,在英国及其他欧洲殖民者和移民在这片土地上出产文学作品前,‘美国’文学早已有了数千年历史。”⑧他们视土著文学为美国文学的起点,因此,张冲在撰写第一卷时,第一章就是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学,详细介绍了印第安典仪、曲词文学、起源神话和其他传说。王守仁主撰的第四卷中论及当代美国小说时也专列一节探讨本土小说。单德兴在《重建美国文学史》一书中,通过比较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三部文学史的异同,探讨了典律(canon)的演变特征,尤其是在反映族裔的歧异性这一理念推广之前和之后的变化反映在不同的文学史版本中。他还专撰《边缘的声音:论克鲁帕特的美国原住民文学/文化批评论述》一文,结合克鲁帕特的文章《美国原住民文学与典律》(“NativeAmericanLiteratureandtheCanon”)和他对美国原住民自传作品的研究,提出从美国原住民文本被提升到更清晰可见、可闻的地位,并致力于重思、重建美国文学典律和美国文化史的过程来看,“如何维持一定程度的边缘性及危机感,随时随地调整、修订,并对任何可能产生‘强制性的知识’及任何形式的‘暴政、宰制、虐待’持续保持批判甚或自我批判,则成了必须时时警惕、处处留意、历久弥新的重任。”⑨纵观美国土著文学发展史,由于语言缺乏统一整体性且文字缺失,土著人的民族语言在面对势力强大的欧洲语言文学传统时,尤其是伴随枪炮而来的巨大社会变革时完全无力招架,其文学传统也几乎完全中断,只能长期以“异己”和“他者”的身份生活在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并用他人的文字“英语”进行创作,成为英语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被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诸多学科的学者们所关注,如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研究其文学发展史,尤其是现代文学的崛起,能很好地凸现土著文学从同化到回归自我的艰难历程。

19世纪末到20世纪早期的土著文学作品最早源于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们收集、翻译的一些诗歌、散文作品,其中的宗教传说被剥去内涵转而被复述成富有奇趣的民间故事哄孩子们开心,土著人谴责这种去印第安文化特质的肆意阐释性的翻译。白人学者大肆利用土著人的口述文学却是与美国政府极力“美国化”土著人的政策和步调相一致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土著作家大多故意隐匿真实身份,不提及作者的印第安出身,并署上一些典型的白人姓名,被迫认同白人社会的价值观念,表现白人社会主流文化的特征。直到1930年代当美国面临巨大的经济萧条时,白人们才第一次回眸,关注到土著人的坚韧与忍耐,以及他们面临困境总能幸存的文化特征,因此才出现了第一代从自己的视角讲述、表达土著人追寻自己的身份认同的真正土著小说家。尽管他们中有的人仍然使用白人姓名,但其中对印第安思想模式的洞见及对部落生活细节的熟悉却跃然纸上。⑩1960年代以来,美国土著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土著作家不再寻求与白人作家同化,而旨在表现强烈的民族意识。1968年斯科特•莫马迪的小说《黎明之屋》的出版并荣获普利策奖成为当代美国土著小说蓬勃发展的起点,被称做“美国土著文学复兴”。继莫马迪之后,拉古纳-普韦布洛人莱斯利•西尔科的《仪式》和奇普瓦人路易斯•厄德里奇的《爱药》和《痕迹》等均获得极大的好评,其中厄德里奇的作品还荣获全国图书评论界奖等多种奖项。他们将文学创作根植于印第安部落文化,从印第安历史和部落传说中汲取素材,结合现当代欧美小说的创作手法,考量在当代的美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如何运用印第安文化遗产中恒久的复原力量,探寻自己的文化属性,从而消解白人的文化殖民。因此,“优秀的美国印第安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一方面意识到失败的惨痛影响,另一方面也坚定地表达并歌颂于困境中求生存的美好故事,以坚定的意志维护部落和文化的特性。”○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