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质量论文
1引言
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是在20世纪产生、发展并日臻完善的,经过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至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然而,质量管理理论和其他经济管理理论一样,实际上都依存于一个前提,即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并且可以反复再生的。因此,人们以投入与产出的直接比较,以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经济效益和管理绩效。ISO9000所制定的产品生命周期的12个阶段标准,是致力于把自然资源经过生产过程,最终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而这种满足往往是以生态失衡、损坏环境质量为代价的。近些年来,由于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推崇,生态经济、生态技术、生态工业等生态理论和实践纷纷问世。从生态理论的角度来看,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仍存在时代的局限性。建筑业作为人类生产须臾不可离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建筑工程在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负面的环境问题。据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总体环境问题中,由建筑业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环境问题所占比例为34%,其中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垃圾废弃物污染等[1]。同时,建筑业还是耗能大户,据统计,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这些能量主要用于建筑物的供暖、热水供应、照明、通风、冷气,以及用于建筑物间的交通运输上。因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研究生态质量管理已刻不容缓,生态质量管理是对传统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创新,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2生态质量管理
2.1生态质量观
在短缺经济时代,质量意即“合格”,传统的质量定义为“满足工程规范或容差的产品是质量产品,否则为次品”。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戴明博士指出“质量是满足顾客的需要”。ISO8402-1994将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而费根堡姆博士又将质量概念大为拓宽,认为在21世纪,质量即“用户满意”,它具体可理解为:本质上完美,经济上人人买得起,功能则由使用者来决定[2]。这种质量观以社会需要(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为参照系,可称为产品的社会质量观。而生态质量观是指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综合质量概念,认为产品质量不仅要为人类提供使用功能,社会价值,还要提供生态价值,在产品质量形成和产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不破坏或少污染、少破坏环境与生态系统[3]。这种质量观突破了立足于生产技术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来看待产品质量的藩篱,而是将其置于人—社会—自然大系统来考察;认为质量的形成过程源于自然,终于自然,即自然—生产—消费—自然;将生态价值置于首位,突出生态质量指标和生态质量保证;重视生态技术、生态工艺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生态质量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活动基本上还停留在建筑产品社会质量观基础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建设单位还是以产品技术质量观来指导其质量管理活动,在建筑工程活动中还远未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据资料,国外一些建筑企业已提出了实行全面的“生态质量管理”或“绿色质量管理”的口号。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为了保证我国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长期竞争力,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活动必须树立生态质量观,注入“绿色意识”,要及时地把它推向一个新阶段,即生态质量管理阶段。
2.2生态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目前,很多国内外学者对生态质量管理或绿色质量管理展开了研究,但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生态质量管理意为在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物质原料的投入,同时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非预期产出在必须满足环境标准的前提下降至最低。从内容上说,它将环境因素纳入质量管理活动,重视产品质量形成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过程的角度上讲,它是对那些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影响产品和运作质量,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辨识、评价、确认、控制以及持续改进的综合活动[4]。生态质量管理模式的基础依然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与处置(Act)。建设单位在其中每一个阶段根据前一阶段的成果与经验,拟定下一个阶段的实施重点,通过这种质量管理的循环达到持续趋近综合效益的目的。
2.3建筑工程生态质量管理的实施原则
在传统的社会质量观中,建筑工程项目只有在最终完成建设后,才会对工程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处理,在建设过程中处理的也仅仅限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物资消耗的运输和填埋。而不会涉及到这些建筑垃圾和物资消耗所产生的长期环境影响。但是在生态质量观中,所注重的不仅仅是后期的废料处理,更注重的是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的综合环境问题。基于对生态质量管理概念和内涵的认识,笔者认为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生态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建筑工程自身的特点遵循“5R1C”原则,即研究(Research),把环保纳入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决策的要素之中;减消(Reduce),要求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废物排放,搞好“三废”治理;循环(Recycle),该原则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各种能源和原料要尽可能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再利用(Reuse),即尽可能多次和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通过再利用,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为此应尽力采用标准化设计和施工;保护(Reserve),积极参加环境治理,加强对员工和公众的环保宣传,树立“绿色企业”、“绿色工程”的良好形象;综合效益原则(ColligateBenefit),要求建设单位既要关注建设项目所带来的经济利润,又要重视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负效益,力争做到控制负产出以保护环境和利用负产出以节约资源,它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产生环境利益,以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以上提出的生态质量管理5R1C原则是互相联系和不可分割的。1C原则是生态质量管理的基础,建筑工程不能为了质量而牺牲环境,同样也不能为了环境而牺牲质量。追求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使建设单位实施生态质量管理成为可能。5R原则是生态质量管理的方法性原则,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建设单位的综合效益,应当按照消减→再利用→再循环的优先次序。而研究与保护则贯穿于生态质量管理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