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传统戏曲论文
悲剧是戏剧艺术的一个种类。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在于引发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恩格斯认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悲剧性的冲突。”鲁迅更是直截了当的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无论是欧洲的话剧还是中国的戏曲,都有自己经典的悲剧剧目。莎士比亚的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李尔王》、《马克白斯》、《雅典的泰门》等早已成为世界文库的宝典。中国戏曲的传统悲剧,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牡丹亭》等等,不仅经世流传,成为各剧种的传统,同时至今还活跃于各地戏曲舞台。悲剧是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戏剧形式。从戏剧文学层面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与中国戏曲悲剧,虽属同一文体,但却是不同的戏剧文化,更有着不同的文学意义和社会影响力。若将二者进行比较,无论是对两种戏剧文化的认识,还是对戏曲传统悲剧的改造,以及创作新的戏曲悲剧,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一
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他早期写得更多的是喜剧。因为当时他对生活满怀信心,作品充满浪漫气息。特别是英国刚击败入侵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落入英国之手,英国举国欢腾,年轻的莎士比亚受这种乐观情绪感染,对现实赞美多于嘲讽,对人生肯定多于批判。他的悲剧写于晚期,这是由于他对现实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政治的动荡不安,社会的矛盾重重,封建势力的余威、金钱在人与人之间所起的破坏作用等等,都使他头脑更加清醒,对生活与认识更加深刻。根据他的观察和剖析,在戏剧中对现实进行了更多、更尖锐的批判。比如他的悲剧故事背景大多在英国。而这里尽是丹麦国王、希腊贵族、摩尔将军等等。其实,戏剧所反映的都是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现实,因为伊丽莎白王朝的官府对思想控制非常严厉,镇压手段极为残酷,轻则割舌头,重则处以绞刑。所以莎士比亚的悲剧不得不借此喻彼。中国戏曲若从先秦巫觋祭祀算起,到宋金杂剧形成,历经了1400多年,而演变为后世定型的戏曲,却足足两千年历史。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源》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的戏曲不像欧洲的话剧,它包含有许多元素。纵览中国戏曲的传统剧目(仅以京剧为例),从远古的《开天辟地》、《常娥奔月》到清代的《香妃恨》、《贞女血》等,将近1500多个,时间跨度为数万年。戏剧(这里指剧目)是历史的脚印,它自然受历史的影响,受历史文化的制约。中国戏曲分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凡在“昆、高、梆、弹”基础上形成的剧种为地方大戏,凡在民间歌舞曲艺基础上形成的戏剧为地方小戏。过去只有所谓正统的地方大戏才能登城市剧场的大雅之堂,地方小戏只能演于乡间荒野草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大大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城市民族工业的兴起,社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纷纷摆脱旧的伦理道德的羁绊,追求自由民主新思想,此时,常居城市演出的地方大戏中一些宣扬封建主义的悲剧剧目逐渐失去了市场。而此时的中国农村,仍然是落后分散的个体经济,他们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家庭,一个家庭代表一个生产单位,为了维护家庭这个集体,必须有与之适用的法理,于是一些宣扬孝悌、贞烈的剧目颇受农村观众欢迎。
二
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生活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殊历史环境,他的戏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生活、风俗习惯,充满了对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深刻揭露与批判,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罗米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著名悲剧作品,写英国维洛那城有钱的两大家族,多年来存在封建世仇。这个戏情节跌宕,感人至深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对爱情自由的扼杀,谴责了家族间世世代代所结下的无端宿仇,批判了中世纪僧侣统治下的禁欲主义。《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作品,反映了中世纪宫廷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暴露了王室成员的贪婪、自私,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的灾难,国王在穷困的生活中,才想到民间生活的疾苦。这个戏人物刻画生动,情节曲折动人,在艺术上是很完美的。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时常可读到他对金钱的谴责,在《辛白林》中,他借剧中主人公之口说:“让一切金钱化为尘土吧,只有崇拜污秽邪神的人才会把它看重。”罗米欧去买毒药的时候,对那个卖药的人说:“这是你的钱,这才是害人灵魂更坏的毒药。在这个万恶的世界上,它比你那禁售的毒药更会杀人。”这说明莎士比亚晚期已彻底看穿了金钱社会的虚伪,看穿了金钱的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进而支配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戏曲的传统悲剧大多并非一人之作,经历千百年文人、艺人的不断磨励和再创作的积累。题材来源很广,有历史事实的,如《精忠旗》就是根据北宋末年(含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真实事件所写;有民间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所谓四大传说之一的故事所写;有根据曲艺小说改编的,如《牡丹亭》,即根据明中叶话本小说《杜丽娘记》等改写;有神话故事如《槐荫记》等,也有根据现实生活编写的,如《窦娥冤》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冤案悲剧
这部分悲剧比重不少,最为典型的是《窦娥冤》,《窦娥冤》不仅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一直为中国戏曲传统悲剧之典范。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其名不详,汉卿是他的字,号已斋,大都人(今北京)。关汉卿的性格与为人,《柏津志》说他“生而惆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关汉卿的自序性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写道:“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并表示:“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期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套曲子宣泄了关汉卿愤世嫉俗的情绪,表达了他激烈反传统精神,隐喻着他不畏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至死不悔的刚硬倔强的人格与个性。《窦娥冤》是他在街上偶遇绑赴刑场一呼冤女子有感而作。剧中窦娥行刑前,对天地立下血溅旗幡,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的三桩誓愿,则是借鉴了《汉书•于定国传》“东海孝妇”周青刑前所立“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以及周代燕国人“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故事。《窦娥冤》是一出反映现实的社会悲剧,剧中无情地揭露了导致元朝短命的三个社会问题:即超经济的高利贷剥削;超法律的恶霸横行以及超政治的官吏腐败。也可以说,元代这三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产生《窦娥冤》的社会基础。冤案悲剧还有《血手印》、《双熊梦》等等,冤屈者皆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或“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或“屋漏偏遭连夜雨”。正如窦娥所唱:“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他们谴责天地“,怕硬欺软”,怨恨“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