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油画创作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主要从透视法则寻找到表现的空间,注重物体的体积感与空间深度表现,注重现实景物的写实与再现。19世纪70年代印象派绘画开始出现了空间观念上的变化,主观色彩在画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深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变化。进入20世纪以后绘画的造型与构图不再局限于写实和再现,甚至画面中出现了奇异的空间感,许多观者在欣赏的时候甚至会感到空间迷失。总而概括,就是现代油画的发展归根结底主要是对空间意识的发展与深入,画家在不断思考绘画空间的意义,探索绘画空间的各种视觉表现。人们普遍都认为空间是客体的、客观的,然而空间主体性与客体空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空间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具有符号化思维的抽象空间。[1]
绘画空间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内心图像的描绘,对思维、精神、感情的描绘。对于现代油画创作空间主体性的探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在透视规律下二维空间主体性的探索;第二,摒弃透视空间的多维空间的主体性探索。
一、在透视规律下二维空间主体性的探索
透视构图法则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确立下来,但在早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有之,透视构图法则对空间的描绘充满理性和精确感,给观者制造出了逼真的空间感受,使人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油画创作正是在二维油画布上创造出了三维空间的真实感。但是这种空间又并非“真正”“真实”的空间,而是富于理性化、科学化的空间,在这里真实也并不等于真正的现实。随着油画语言形式的不断发展,画家的思维主体性的加入,油画的空间表现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空间的再现,二维空间的主体性于是就呈现出来,画家所赋予绘画空间以内涵与意义,画家的思维与观念也不断促使二维空间产生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与观察、思考方式。如雷尼马格里特创作的油画《错误的镜子》,画面上描绘了一只人的眼睛,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托射出蓝天、白云。马格里特在画面上表达的是——人的眼睛是一面错误的镜子,在视网膜上所映射的是大自然的幻象,人眼所看见的“真实”,并不是真正的“真实”,都只是一种映射、幻象。因此绘画所表现的“真实”也只不过是用图像来展示人眼的幻觉而已,这是对文艺复兴以来表现绘画空间逼真感的一种反思。观看《错误的镜子》这幅画的人,不由得将视线由大特写眼睛,急速转向远景蓝天、白云,人的视线在二维平面的画面里,不断地纵深往复。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上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左右移动而是作前后移动,视线不断穿透负载景物的平面。“‘二元’模式则是基于一个形体应当同时从正反两面来观看的这样一种假定前提;当一个形体以‘二元’模式呈现时,它引导观众的视线前后移动,但并不是向画中的一个实在或隐含的消失点接近。”[2]马格里特在二维的油画布面上不断拓展着深度空间,将画家的主体思维不断展现于画布之上。
二、摒弃透视空间的多维空间的主体性探索
至20世纪初,油画创作由再现自然的物象转向描绘内心的图像,景物的描绘由具象转向了抽象,画面中物体的形象被拆分、分解,画面中具有深度、逼真的空间消失了,画家将自身的思维与想象、感情融入到绘画中去,画家对空间的表现主体性加强了。20世纪的现代绘画成功的颠覆了文艺复兴以来原有的绘画秩序。观者在观看现代绘画时,发现绘画里的景物、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景物、空间表现完全不同,许多物象与空间已无法辨认出来。比如立体主义绘画,开始有意图的解构物体、消解错视空间,画面由大量的抽象图形与色彩组织起来。布拉克创作的油画《埃斯塔克之屋》,画面中景物被分割成若干个碎片,透视线相互不一致,光线和阴影也不按照透视法则。再如杜尚创作的《下楼梯的裸女》,打破了自然主义描摹对象的方式,将运动的因素用于绘画,打破了以往绘画时间和空间的既定限制。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3]这种方法利于破坏阴影的连贯性,从而破坏物体造型的整体性和真实感,“将以前在平面上描绘错视空间的程式倒置”。[4]未来主义画家认为画面的物体应具有主体性,物体应是不断变化和运动着的。因此绘画的造型也采用运动的形态。[5]
摒弃透视空间的多维空间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绘画者把自己的思考或者观念融入画面,将本来是抽象的、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赋予具体的形状。甚至试图描绘当代社会的躁动不安、紧张感、痛苦、冷漠。一言蔽之,多维空间的主体性就是用空间象征的方式表达了现代人的观点。绘画在本质上是主体性的、象征性的,用象征的形式表达着对世界的理解。[1]现今我们仍然在用着画笔表达着对当代世界的理解,在画面中体现着主体性的作用。世界总是象征性的体现在画布上,空间的表达永远具有主体性、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