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音乐技能论文 » 正文

音乐技能教育的思考

2021-4-9 | 音乐技能论文

 

无论音乐学院还是文化艺术学校,音乐技能教学多少年以来一直延用着传统的师生交流方式,毫无改变,究其原因有二:首先是我们老师缺乏探索创新精神,其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直接影响了几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现行的技能教学观念是否需要改变?新的技能教学观念是否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如何以新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技能教学?笔者由此而引发以下思考。

 

一、音乐技能教学“问题观”

 

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始终是以教师的“感觉”为艺术内容,以教师讲,学生做的模式重复进行的。以钢琴弹奏教学为例,一首曲子给了学生,无论是速度、力度还是指法、句法,他们都必须不折不扣地去完成,还课交流过程中从未见过有学生“反抗”过,他们从不向老师提出问题,发表质疑,师生交往都是以老师是“千真万确”的互动模式而告终的。学生们不会提出问题,也不懂得可以提出问题,结果使自己成了一个没有问题的“问题学生”。2002年8月21日在北京举行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大会上颁发了数学家的最高奖项“菲尔兹奖”。这四年一度的数学家大奖是由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尔•基拿走了,遗撼的是菲尔兹奖的光环没有落在中国数学家的头上。究其原因何在?一位教育家指出了原因:中国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解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由此而言,面对我们的音乐技能教学现状,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观”,使他们始终带着问题学习,敢于表现自我的艺术“感觉”,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观念得以改变所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技能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并给予解决,这样的教学滋养了学生沉重的思维惰性,局限了他们的发展空间,音乐技能教师成了乐于奉献的“解说员”,而学生则成了苦于记录的“接收器”。“技能问题观”提倡的是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显现出他们的一种智慧,使他们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思考和启迪。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提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与实验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圣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作为音乐技能教师,能否让你的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让他们在问题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获得智慧,不断进步,这又是一个创新音乐技能教学观念所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二、音乐技能教学“师生换位观”

 

三尺讲台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纵然这三尺舞台上的表演再精彩,学生也有看腻的时候,因为站在这个舞台上的,总是那张“千年”不变的脸。身为音乐技能教师,对于这样的现象应该深有感触,如果我们的音乐技能教学在特定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互换一下角色,也让学生坐在老师的位置上当一回老师,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呢?以钢琴教堂为例,约1.5米的键盘上有序排列着黑键与白键,这是学生的“劳作面”,而老师坐在一侧,成了学生弹奏的特殊观众,像“指挥者”又像“组织者”,有时更像一名“解说员”,一切以老师的审美观为核心,所发现的问题也只是老师心中的问题,评价的标准也是唯师独尊,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感想,也从不主动地寻找错误和提出问题,这样类似于“剖腹产”样的学习,学生所学到的或表现出来的也只能是老师“强加”于他们的一些艺术感觉而已。“师生换位”观念从另一角度,提示了学生在音乐技能学习过程中,在艺术交往活动中有着他们主动和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学生技能学习的主观能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才能落到实处,当他们由衷地主动表现出自我感慨时,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产生效果。身为音乐技能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十分认真地、声情并茂地演唱一首歌曲,或弹奏一首钢琴曲;让自己的学生以昔日老师的姿态评价一下老师,真情述说他们自己的艺术感受;如此师生换位,不仅是一种授课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心理角色的转换,昔日的学生转眼当了老师,竞敢对老师指指点点,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呢?我们知道,人都是有一种表现欲的,这种欲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让学生当一回自己老师的老师,观念上是一次超跃,情感上他们战胜了自己,表现欲得到满足,尽管是位“零时工”,但一旦点评到位,说服力强,很快会成为同学们佩服的“勇士”。学生们不会拒绝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除非他天生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当然,即使是个极度的害羞者,相信他在睡梦中也少不了做自己当众侃侃而谈的美梦。在学生眼里,三尺讲台似乎是一片神秘之地,台上的老师有一种令人生畏的感觉,于是,老师与学生互换位置就是一种有趣的较量。

 

三、音乐技能教学“差生观”

 

音乐技能教学是集技术、艺术、情感、审美为一体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技术训练是教师最为重视的环节,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情绪,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那些接受相对稍慢的学生往往会被认为是“差生”,这是一个观念上的误区,这种观念完全忽略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差生”完成作业的成败,很大部分取决于情感态度和学习情绪这一要素,因为他拥有信心和勇气要比拥有天份和方法更重要。对于艺术天份稍差的学生,可贵的是让他享有这一学习过程,结果对于他并不重要,因为他的学习结果也许永远不会令他的教师满意。学习过程对他而言是接受艺术熏陶的良好途径,他能在这一过程中长进的并不是音乐的表现技能,但至少他的音乐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对他可谓是一件大好事。我们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理解学生、分析学生而实施教学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笔者所谓的“差生观”主张教师与“差生”要善于沟通。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让自己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其次是让学生知道教师想怎样做,使“差生”与教师间构建一座有效互动的“桥梁”。了解“差生”的情绪动态,能使教师掌握一手资料,把握技能训练方向而实施教学。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训练目标能使学生端正自我学习的方向,调整学习动力。技能教学立足于技术训练,但不能忽视人格教育和人格教于人,对于“差生”就更是如此了。笔者所谓的“差生观”主张对“差生”教师必须“持道”。教师的教学引导要遵循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的规律,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更不能随教师心情,随意捏塑改造,乃至实行千篇一律的彻底“格式化”,搞简单的“归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