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形式逻辑论文 » 正文

非形式逻辑教学的素质教育革新

2021-4-9 | 形式逻辑论文

 

非形式逻辑课程源于西方,在欧美高校逻辑学教学中,由于符号化的数理逻辑系统脱离日常推理,很难有效帮助大学生构建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问题紧密相关的论证以及识别与这些问题相关的谬误,因此非形式逻辑课程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一般来说非形式逻辑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三部分:

 

第一,在论证中如何使用语言。

 

第二,论证结构(包括结构的类型、图解技术)、论证评估(评估的标准、规范)等。

 

第三,非形式谬误,包括关联性谬误、弱归纳谬误、预先假设、含糊不清和语法类比的谬误。[1]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我国地方高校实际,讨论非形式逻辑课程在地方高校中文专业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地方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会写、善交际是一项基本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每年毕业的中文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少部分读研、考上公务员、去中小学任教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外大多数须到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而企业对中文专业学生看重的是他的实际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能说、会写、善交际”,往往有的学生平时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当面对用人单位面试时,却很紧张,不能有条理地回答问题;有的学生不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写应用文,如开幕词、工作总结等等,这些存在的问题说明中文院系在培养学生时,除了传授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更应在培养学生“能说、会写、善交际”上下大力气。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里提到的“逻辑”主要指非形式逻辑(论证逻辑),培根的这句名言一语中的道明非形式逻辑在培养、训练人的能言善辩才能方面的独特功能,事实上能言善辩是善于交际的基础,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也擅长交际,例如中国战国时代的辩士,凭三寸不烂之舌周旋于列国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西方非形式逻辑专家约翰逊和布莱尔指出:“非形式逻辑是从规范观点研究论辩(论证)逻辑(logicofargumentation)的学科,即决定论辩的好和坏的逻辑,好与坏的特性并不依赖论证(argument)的逻辑形式。”[2]论证(论辩)在口头上的表现就是“说”,在书面上就表现为“写”,非形式逻辑对“如何说”、“怎么写”才有理有据,使对方心服口服,为对方接受,做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希契柯克列举了非形式逻辑关于论证研究的五大问题域:论证的辨识、论证分析、论证评估、论证批评、论证构建。[1]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指二人及二人以上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其中语言交际有口语交际、书面语言交际、体态语言交际、副语言交际。口语交际有口头辩论、演讲、法庭辩论、商业谈判、外交谈判等;书面语言交际有笔墨官司、学术论战等等。无论何种交际总是涉及到语境、预设等因素,要想使交际取得成功,必须要彻底把握这些因素。

 

(一)交际因素。交际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是高度依赖语境的,如果在交际中,不考虑受者的语境和话语系统,只按照自己习惯的语境和话语系统说话,就不能使自己的交际成功。

 

(二)预设因素。预设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知道或相信的命题,在交际中,如果一方对隐藏在论证中的可疑预设不能识别并加以驳斥的话,就有可能陷入对方设计的陷阱里。总之,非形式逻辑课程所提供的知识、技巧对培养“能说、会写、善交际”的大学生是有用武之地的。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辨别谬误的能力

 

美国逻辑学家帕特里克•赫尔利认为,谬误(fallacy)是论证中除虚假前提之外的缺陷。[3]柯匹、科恩在《逻辑学导论》认为,谬误是一种看似正确但经过检验可证其为错误的论证类型。谬误问题也是非形式逻辑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虽然谬误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自从形式演绎逻辑成为谬误分析的基本模式,就日渐凋零,正是非形式逻辑专家汉布林开启的对谬误标准处理的批判,催生了谬误研究的老树新枝。[2]非形式逻辑对谬误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理论,如谬误还原论、生成错误信念的程序论,对具体谬误类型的分析也提出许多新的模型,这些新的谬误理论、谬误分析模型大大拓展了识别、分析谬误的视角,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对交际中的谬误的识别、批驳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以灵活、新颖的方式和多维的角度探求事物运动内部的机理的思维活动。[3]而非形式逻辑是批判性思维中的非形式部分[5],因此我们可以把探讨非形式逻辑对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转换为探讨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上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讨论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

 

(一)创新思维以批判性思维为前提。如果对某个结论或论证的缺陷没有较强的质疑、识别能力,何来的创新?只会墨守成规。英国心理学家澳勒斯提出,科学创造一般都呈现出“准备-酝酿-明朗-验证”四阶段的结构模式。准备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新课题,显然,只有具备很强的批判思维能力,才能突破固定逻辑通道,提出新课题。当然要想突破固定逻辑通道,除了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外,还要具备辩证思维能力。

 

(二)对运用创新思维所激发的新想法还需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质疑、检验、论证。当你运用创新思维提出新想法后,你仍需运用批判性思维考虑一些现实问题,例如,这个想法在实际中行得通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如何根据现实因素加以改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