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文化论文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全球高度谋划我国海洋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开辟陆海统筹发展新路径、促进山东半岛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生态文化作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的文化,是蓝色经济战略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从山东半岛社会经济文化实际出发,促进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为蓝色经济战略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撑,把山东半岛真正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统筹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已经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生态文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尺度,人类文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神本文化”;二是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人本文化”;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互动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在原始文明时代,以石器为工具的人类对自然界既依赖又恐惧、迷信、敬畏和崇拜,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神秘莫测的“神力”主宰着人类命运。这是人类最初的朴素的自然观。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初期,以人服从自然为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本和谐的,以朴素自然观为基础形成的崇敬自然界威力,对之顶礼膜拜的行为和观念,即神本文化,具有绝对依附于自然的自然中心主义的文化特征。人本文化起始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开始由依附自然到积极地干预自然。工业文明以后,人类从古代对自然力的崇拜,转向对科学技术的崇拜。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力量,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和干预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在笛卡儿机械论自然观的影响下,人们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形成了“征服自然”、“统治自然”、“人定胜天”等观念,致使人类中心主义急剧膨胀。一方面,人类把自然界当作索取资源的仓库,毫无节制地开发、掠夺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当作抛撒废弃物的垃圾场,毫无顾忌地排放废弃物。这种无度的行为,在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引发了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自然资源濒临枯竭等全球性问题,直接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种以机械论自然观为基础的人本文化,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以人统治自然的思想为基础,割断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以说,“人天对立”是这一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特征,这是人本文化的典型表现和必然结果。生态文化起源于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危机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正是从这种深刻的反思中,人们认识到,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类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而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下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相对落后的结果。因此,要摆脱生态危机,必须超越旧的世界观,进行一场真正世界意义的文化革命。这种“文化革命”,实质上就是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改变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世界观、发展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发展模式和人的生活方式等,建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集中表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价值取向,是由人统治自然、征服和掠夺自然的文化,转向尊重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新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文化是对传统发展方式反思后的理性选择,是人类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变革的产物,是人类克服生存危机,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二、生态文化是蓝色经济战略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是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概括,是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狭义的生态文化,专指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广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它不仅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应该包括人类为解决生态问题及相关的社会问题,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所有战略、制度等。生态文化作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的文化,应作广义的理解,它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的含义,主要是指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即生态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还包括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体制、制度、政策、法规、机构、组织等。生态文化是蓝色经济战略的必然选择和价值取向。“蓝色经济是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集合体”①,蓝色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它打破海陆分离的传统发展观念,强调海陆统筹、一体推进,并在海陆统筹中实现人、海洋、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蓝色经济战略是科学发展战略。生态环境的优化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是蓝色经济区的命脉。生态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及情感、愿望的反映,是能对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类资源进行协调与整合的文化。生态文化互利共生、多元共存、竞争发展的生态学基本理念与蓝色经济战略目标相一致。因此,蓝色经济战略离不开生态文化的支撑,生态文化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引导和润滑功能。首先,生态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生态文化蕴含着和谐共生的理念,引领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科学发展理念。蓝色经济区以海洋为特色,强调人、海洋、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要实现海陆互利、互补,达到共生、共赢的和谐,必须构建起民主开放、良性互动的思维态势。开放、多元、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有助于培育贵和向善的生态道德和价值观念,并使之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进而转化为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其次,生态文化具有协调功能。生态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性、协调性,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生态文化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观念,不仅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助于改善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观,生态价值观把人类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从而科学地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海陆优势互补,实现人—海洋—陆地—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再次,生态文化具有约束功能。生态文化蕴含着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将人伦道德扩展到整个自然界,以生态伦理和生态价值观来约束人类对自然的行为,追求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大生命观。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约束人类的行为,仅仅依靠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体系,使人类的行为受到理性和道德的双重约束。生态文化正是以生态伦理和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经过提炼升华,形成具有生态特色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观念行为具有很强的理性和道德的规范约束作用,成为支配和约束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最后,生态文化具有激励功能。生态文化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实质上追求一种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富裕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共同进化,当代与后代永续发展,局部的、现实的利益与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辩证统一。因此,生态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启发、诱导、刺激公众的环保热情和创造力,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模式,日益渗透到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甚至思维和意识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总之,生态文化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使蓝色经济区建设不仅追求物质形态的发展,更追求文化上、精神上的进步,反映了蓝色经济战略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