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论文 » 正文

退化生态体系植被修复与重构

2021-4-9 | 生态文化论文

 

生态文化体系包括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精神文化,互为有机整体,相互关联性、互动。作为生态文化体系中核心部分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包括森林生态物质文化、森林生态精神文化、森林生态制度文化三部分〔1〕。植被恢复与重建隶属于森林生态物质文化范畴,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林业建设不再是孤立的植树造林、木头林业,只有将本土产业文化、旅游文化、养生文化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宗教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充分融入到传统意义的植被恢复中,才具有经济与社会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1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内涵

 

包括三个子系统,这些系统之间彼此交叉、相互影响,从而构成完整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2〕。繁荣的森林生态物质文化是生态精神文化与生态制度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本课题中以药都交通主干线周边可视山体风景林、生态公园、森林公园、养生保健园等地区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物质文化载体,通过对恢复方式的生态化选择进行建设,实现“真”的特征。先进的森林生态制度文化是生态精神文化外在体现,是人类生存的外在制度。本课题中通过制度文化、生态社会和生态社会风气、生态法制、生态管理文化来体现,倡导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为生态文化理念提供制度保证,形成生态文化的政策诱导和法律规范,体现“善”的特征。和谐的森林生态精神文化是审视自然的精神性态度,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追求生态物质文化的动力,影响生态制度文化的形成,本课题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出发,以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生态宣教、生态理念与生态意识表达为载体,阐发生态科技文化所蕴含的理性、创新、求真、和谐、共赢等精神特征,并转化为一种文化的价值取向,追求“美”目标。森林生态物质文化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以“真”为基础;森林生态制度文化建设要以“善”为灵魂,力求美善合一;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美”为主旨,追求和谐之美,力求真、善、美兼顾〔3〕。

 

2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

 

2.1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内涵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点,通过利用自然力、自我修复和人工适度干扰措施促进天然植被恢复,或通过人工恢复近自然森林植被或营建新型植被类型,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培育结构合理、功能全面的植被体系,是重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其能够自我维持。

 

2.2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存在的问题

 

宏观方面:没有兼顾生态和社会需求,一方面将植树造林简单理解为“木头”林业,只注重经济效益,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缺少森林文化引领。另一方面将恢复重建目标集中在生态学过程的恢复,忽视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区域脱贫、社会支持等现实有机整合,即生态链与产业链的有机整合。微观方面:植被恢复设计科学性差,重造轻管;没有做到“适地适树、按需育林“,盲目引用外来物种,忽视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忽视生态链的营建;过多的应用人工造林,忽视植被自然修复力,忽略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林恢复的植被恢复方式。

 

3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框架下植被恢复与重建途径(以沈溪新城为例)

 

沈溪新城方圆205平方公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宝地,为沈溪生态新城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优质的生态基础,是沈溪新城招商引资良好环境的形象窗口。但目前的植被状况看似繁荣,实则堪忧,潜伏着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1)森林植被类型简单,生态系统脆弱;林分结构简单,景观多样性不足。(2)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不高,如人工林纯林化、针叶化、树种外来化,绿色沙漠、林下光秃现象普遍,雨水冲蚀严重,病虫害发生率增高,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次生林由于缺少抚育管理,病虫害严重,小老树较多。矿山废弃地和露天开采矿区、公路建设劈山取土、小开荒导致景观破碎,地表土层剥离,植被破坏难以自然恢复,水土流失严重。(3)由于森林景观单一,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林药、林菜、林菌、林粮、林果等复合经营所占项目甚少,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与社会功能。

 

3.1理论依据

 

(1)近自然林业理论;(2)植被恢复的生态学理论;(3)景观生态学理论;(4)森林生态文化理论;(5)现代森林景观设计美学理论。

 

3.2遵循的基本原则

 

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原则;传统性、区域性、历史性原则;自然力与人工调控相结合原则。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以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优美的森林景观和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为目标,打造承载风景美、生态美、文化美等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

 

3.3森林生态物质文化层面的恢复途径

 

3.3.1恢复技术

 

以恢复和重建温带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景观林为目的,应用近自然林业理论,遵循森林原生植被自然分布和天然演替规律,依据人工促进措施的差异,采取具有“野性、粗放、低耗、高效”经营特点的“近自然补植,近自然改造,近自然营造”等3种营建技术,分类经营,按需育林〔4〕。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树木标本园,经过50年的生长和自然更新,形成了以东北地带性树种为主体多层次的森林群落,接近自然森林外貌、具有优美园林景观和丰富科学内涵的“生态公园”。如果沈溪新城景观大道、生态建康城周边植被能够依据植被演替规律,应用近自然林业理论进行恢复建设,50年以后美丽风景本溪与桓仁区间的“浪漫枫情路”相媲美,提供的生态服务将会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

 

3.3.2分期、分项实施改造

 

近期以沈本产业大道、高速公路两侧可视群山“三低”林分为改造对象,尤其生产力低下的刺槐林、油松林、樟子松林进行科学抚育;慎重选择树种,重点选择槭树属、桦木属、栎属、落叶松属等富于季相变化的乡土树种,促进单一树种森林向多树种混交森林过渡,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风景林,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营造真正意义的多世代、多层次近自然林群落。尤其避免为单纯营造季相色彩而引入火炬树(该树种已在我国构成外来物种入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