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版权贸易论文
一、S分析
所谓S分析是指Strengthen分析(优势分析)。
1.对版权贸易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虽然目前中国版权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有效推进,人们对版权贸易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那种出版业也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2.政府对版权贸易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虽然我国版权贸易发展缓慢,但长期以来我国版权贸易一直得到了来自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家版权局一直把推动全国版权贸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多次举办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版权贸易培训班、研讨会、洽谈会、书展团。其中,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版权贸易国际研讨会、中日版权贸易洽谈会、赴英国、法兰克福书展团等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86年9月举办的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下简称“BIBF”)更是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在2000年举办的第八届BIBF上,由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主办,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与中国版权研究会承办的首次“中国图书版权贸易成就展”,充分展示了我国10年来的突出成就与发展轨迹,对我国出版社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中国图书市场地位的不断增强以及海外出版商的积极参与,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已发展成为集图书、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和文化交流于一体中外出版界盛会,举办时间也从第九届起由两年一次改为一年一度,其影响日趋重要。据了解,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3年来,共资助的项目有650项,涉及20多个国家,100多个出版机构,协议金额超过3000万元。2007年,计划小组和19个国家的56个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协议,协议金额1300多万元,向海外(不包括港澳台)输出版权1397项。政府相关部门还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出版单位开展版权贸易,并对版权贸易中有突出贡献的出版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出版单位版权贸易的积极性。
3.版权贸易法律体系逐渐完善。1991年我国《著作权法》颁布实施,1992年,中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诸如此类的举措,使版权贸易发展所需的制度化环境不断得到优化。2001年,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对有关版权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修订后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5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完备和成熟,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的要求。目前我国不仅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也具备了相对完整的版权保护执法体系,它具体由版权保护的司法途径、行政途径和海关边境措施这三个方面构成,这些执法途径与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版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二、W分析
所谓W分析是指weakness分析(劣势分析)。我国版权产业的劣势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版权净进口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由表1可见,长期以来,我国版权贸易一直处于净进口的地位。净进口的规模由1995年1207种扩大到2003年11705种,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势头。其后虽然净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净进口的规模仍然很大。之所以出现这种巨额的净进口,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科技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原因。版权输出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输出,净进口也正体现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强势文化。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任王竞认为,这是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碍,中文还不是世界上的主流语言,世界上其他国家很难了解中文图书。以北京为例,北京近几年版权贸易进入了迅猛发展期,成为引进的第一重镇。2001-2003年北京引进图书21330种,占到了全国引进总量的2/3。2003年引进图书版权达到了9000种,位居全国第一,引进品种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和文学三大类上。当然,这也正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需求异常旺盛的体现,引进作品反映了先进技术经验的最高水平,在国内相关领域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我国输出版权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地区都有很大局限。上海作为版权贸易开展较好的城市之一,2002、2003年的引进输出比约为4:1,所以上海的情况可以作为一个典型:这里占输出总量的86%都是输往港台地区,其余也大多是输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有文化认同的亚洲国家。同时,我国版权输出的内容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中医、武术和古典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2.版权贸易费用严重失衡。我国的版权贸易除了数量上有很大逆差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贸易费用的严重不对称。如记者采访参加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出版社时,多家出版社均不愿透露自己输出版权的费用,少数几家负责人则指出,有一些输出图书是公益性的,所以只是象征性的收取少量费用甚至不收。某出版社的人员甚至估算出一个数字:输出和引进所花的费用可以比作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造成引进版权费用远远高于输出费用数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输出费用被压到最低,业内人士指出,出版社前些年有种不好的风气:为了卖版权而卖版权。因为版权贸易的数量也曾是考核出版社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使得出版社为了“政绩”不惜低价甚至白送出版权,甚至让国外出版商认为我们是求着他买版权。二是盲目引进版权,哄抬价格。这是缘于部分国内出版商的不冷静,一味的认为在国外登上排行榜的书引进来就会好卖,至少也有了可以炒作的卖点。还未经仔细审稿就买下,等组织翻译出来才发现没有预想的价值,甚至搁置下来不出版了。
3.版权贸易从业人员数少质低。国际竞争中,人才是第一要素,是版权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持续而可靠的来源。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培养与队伍的加强。但目前我国从事版权贸易的人才非常少,且素质不高。这里的人才主要指两个方面的人才。其一是翻译人才。英国出版学教授、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主任保罗•理查森认为,造成中国版权贸易巨额净进口的原因首先是语言因素。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存在很大的语言隔阂。目前国内优秀的图书翻译人才奇缺,好多图书产品推介不出去都难在翻译。翻译不地道,我们的书再好,别人看不懂,不知道书的具体内容,因此无法挑选。中文虽然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但只限于华人地区使用。国外出版单位的编辑很少有人懂得中文。语言差别是文化差异的主要表征,而出版却又是以文化为内涵的产业,当图书需要以另一种语言翻译出版,以另一种文化表达时,翻译就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而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融。目前我国能将中文翻译成外文的语言专业人员短缺,译者的稿酬甚至比原著的稿酬高出几倍,不论是出版单位还是代理机构都难以承担这笔费用。其二是版权贸易人才。入世后,一些国外大的版权公司为了打开并深入中国市场,纷纷实行本地化人才策略。国内出版社有经验的版权贸易人才、有市场经营能力的优秀编辑都是他们招聘的对象,这使得人才战更加激烈。怎样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打造中国特色的版权企业文化,都是关系我国版权产业存活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