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输入贸易论文 » 正文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及化解路径

2021-4-9 | 输入贸易论文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重化工业来带动,其中制造业、冶金、机械、器材、化工等重型工业在39个工业大项中的比重达到了50%以上。重工业能源的消耗较大,增加了我国对能源等资源的需求,提高了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197081.4亿元,GDP总额397983.4亿元,外贸依存度达到了49.52%。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美国在2009年与2010年先后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分别收购了1.15万亿美元与6000亿美元国债和抵押贷款债券,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货币,导致国际市场中美元不断贬值,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国际市场上的高价格迅速传导到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力。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国外经济理论界对于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比较成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Lailder(莱德勒)和Parkin(帕金)从货币角度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价格持续大面积上涨现象,从购买力而言,是货币不断贬值的过程。[1]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当货币的供给数量超过市场需求的数量时,通货膨胀便发生了。[2]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迅速增长的因素存在,还指出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供给增加和产量增长。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潜在水平上,那么可以得出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增加。

 

(二)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概念

 

一般而言,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所引起的国内物价持续上涨现象。国外不同学者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有着不同的表述,PhillipCagan(菲利普•卡甘)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国外冲击推动了国内进口价格上涨,而国内对于这种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运用上无能为力。[3]MichaelR.Darby(迈克尔•达比)认为国内物价上涨的原因在于不断增加的进口需求推动了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产生。[4]国内学者李友普、刘思峰从价格传导机制角度研究了我国通货膨胀的测度问题,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够测度我国通货膨胀,但是依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测度通货膨胀的准确度会偏低。[5]卢锋对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四段式推论表达,一是与本国无关的外部冲击改变了进口商品供求关系,二是上述供求关系变动引致国内用国际货币如美元标示的进口商品到岸价格上升,三是在非浮动汇率体制下进口价格上升通过定价机制传导为进口消费品或以进口材料为原料的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四是相关进口商品价格上涨。[6]

 

三、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加导致国外通货膨胀传导到国内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参与到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国际市场参与度呈正相关关系。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该国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也呈正相关关系,即与输入型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2010年全年生产原油2.03亿吨,进口原油2.39亿吨,出口原油0.03亿吨,原油净进口量为2.36亿吨,表观消费量为4.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3.7%。自1993年中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对外依存度由6%开始逐年增长,到2006年突破45%,2007年为47%,2008年为49%,到2009年突破50%警戒线达到51.3%。此外,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63%,棉花对外依存度超过30%,这意味着当国际市场中这些商品价格上涨时,国内的采购价格也将随之上涨,进而导致工业品价格上涨,并最终传导到居民消费品价格中,引致消费品价格上涨。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国内产品成本上升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缘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国际粮食价格上涨。2011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整体上涨了14.7%,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中,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均价涨幅都在30%以上,如铁矿砂进口均价上涨了42.5%,原油上涨了33.2%,成品油上涨了31.5%,大豆上涨了30.4%。我国大宗商品存在供需缺口,原因在于国内资源严重短缺,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工业制成品所需的能源等初级产品由于空间分布不均,受资源禀赋差异影响较大,具有不可再生性。在全球投资加剧时,随着初级产品需求量增加,这些产品的价格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且波动幅度一般会高于普通商品价格波动幅度。[7]初级产品的结构性短缺需要从国际市场上寻求平衡,导致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当国际市场上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供不应求时,这些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并波及国内,最终便形成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食品价格先行主导上涨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表现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即发达的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表现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迅速,农业与工业的差距越拉越大。我国农业的比较收益很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造成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将会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农产品价格刚性机制作用下,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信息会快速传递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非农业部门,引致食品价格的先行并主导上涨,最终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四)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大量资本流入

 

近几年,人民币升值预期越来越大,人民币资产投资回报相对较高,国际资本流入的动力增加,国内银行、企业及个人将境外资产调回境内转化为人民币资产的倾向增强。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536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顺差303亿美元,收益顺差211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9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42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155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22亿美元,其他投资净流入454亿美元;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增加960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净增加959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特别提款权增加1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国家外汇储备额达到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我国目前实施的汇率制度是针对美元的汇率制度,在此制度下,如果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加,为了稳定人民币的汇率,就需要用本国货币购买美元,从而造成本国货币的供给增加,扩大了广义货币存量,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同时,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美元持续贬值,在中美利率倒挂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双重刺激下,国际资本大量注入我国,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物价急剧上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