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输入贸易论文
目前随着国际石油和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价格的回落,特别是从国内来看,我国的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粮食价格全面回落,反映通货膨胀主要指标之一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已回归到正常区间。种种迹象似乎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已不复存在。但是,综合分析一下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可以看出,尽管目前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减小,但发生国外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却依然存在。一句话,“压力虽减,风险犹存”。
我国存在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
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经济中,由于一国经济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当国际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的现象时,这种价格上涨就会通过该国与国际市场的传导途径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该国国内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按照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引起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条件主要有四个:一是国际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或价格上涨现象;二是该国经济与国际市场高度相关;三是该国存在着比较有效的国际传导途径,从而国外的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容易地通过这些传导途径传目播到国内,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四是国内经济中存在一些容易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的隐患,这些隐患在受到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因素影响时,能够有效地引起国内价格普遍的、持续上涨,从而导致国内发生通货膨胀。就目前我国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基本条件均已具备,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的风险仍然存在。
世界正在进入一个通货膨胀时期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5%。其中,美国的增长率为4.3%,日本的增长率为4.4%,中国的增长率为9.0%,欧元区发达国家的增长率为4.3%。经济的全面增长和复苏使得世界经济开始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而逐步进入一个通货膨胀时期。从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和日本反映通货膨胀的基本指标生产价格指数PPI和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来看,均已开始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如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出,多项数据显示该国物价正在呈加速上升趋势,如居民用天然气价格4月份攀升6.6%,增幅达2年新高;处方药价格上升0.9%,达2004年4月至今的最高水平;客车价格增长0.5%,为近3个月来最大增幅。另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该国4月份能源价格上涨4.5%,为2003年3月至今的最大增幅,汽油价格增长6.4%,天然气价格攀升5.6%,食品价格攀升0.7%。从欧元区国家的情况来看,4月份欧元区的CPI月升0.4%,年升2.1%。其中,英国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增0.4%,年增1.9%,生产价格指数PPI月增0.7%,年增3.2%;法国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增0.2%,年增1.8%;生产价格指数PPI月增0.6%,年增3.1%;德国4月份消费价格指数月增0.3%,年增1.8%。另外,就日本经济来看,通货膨胀的苗头也已开始显现。许多经济学家甚至预期,日本的通货膨胀到今年年底将转为正数。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通货膨胀时期。
经济的高度外向性加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率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达60%,这一指标已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4%~20%的范围。目前,我国的多项涉外经济指标均已名列世界前茅,据海关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进出口总值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其中,从贸易的主体来看,欧盟与我国的贸易额排第一,美国排第二,日本排第三。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呈现出高度的外向性。这种高度的经济外向性,使得我国经济遭受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影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对各种外部影响的敏感性也越来越高,从而外部的通货膨胀也就极易影响到中国。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三种传导途径在我国均已存在
通常,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该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二是货币供给途径。该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外存在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时,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该国的对外贸易将出现大量顺差,而大量贸易顺差的存在,又会使该国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固定汇率制下,大量的外汇储备将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大大增加,从而引起国内利率降低、投资增加,并最终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三是成本传导途径。该途径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上三种途径,我国均已具备。
从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看,近年来,我国对外商品出口连创新高,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顺差。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而导致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04年底,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经常项目顺差已达7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从商品出口的增幅来看,月均同比高达38.3%,进口同比高达30.5%。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
从货币供给途径看,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6099亿美元。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量贸易顺差的存在;二是国际游资的过度增加。近年来,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上各种短期资金纷纷进入中国,如我国去年新增的1120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中,就有近一半是等待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套利资金,这些国际套利资金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热钱。热钱的过度增加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在总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结构上的不稳定。一方面,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在货币乘数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会极大的增加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引发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外汇储备中国际游资的占比过高,也容易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的不稳定。从历史经验来看,国际游资的自由进出不仅是造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同时也是造成我国当前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因此,密切关注货币供给中这些国际游资的负面作用,是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