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输入贸易论文
目前我国市场物价仍旧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特别是2011年内的1到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路上涨,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通货膨胀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正常运行拦路虎.我国此轮通货膨胀已由最初的“结构性通胀”,演变为以农产品价格的高速上涨为标志的“全面通胀”.通货膨胀进一步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原来社会中收入较高的群体名义收入增幅超过同期通货膨胀率,实际收入增加,也是通货膨胀中获益者.而原来社会中收入较低的某些群体名义收入增幅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实际收入是减少的,通货膨胀蒸发了他们部分收入.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来探析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政府此轮治理措施的效果,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治理对策.
1我国此轮通货膨胀的成因
1.1国际收支双顺差式失衡,致使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增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式的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不包括官方储备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同时出现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的盈余状态.国际收支双顺差式失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造成:一是贸易顺差,二是国际企业或机构直接投资流入,三是海外热钱涌入.贸易顺差和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反映了中国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也来自于我国长期推行鼓励的出口的外贸政策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一国在保留外汇储备的同时也放弃了利用实际资源的权利,所保留的外汇储备量越大,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加剧了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
1.2输入性通货膨胀
今年的输入性因素对国内CPI的抬升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国际油价一路飙高,造成国内成品油市场零售价格连续5个月保持历史高位,到10月份才有回落迹象.此外,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涨,最终传导到CPI上.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可以讨论一下,如果进口的大宗商品多数价格均上涨在30%左右,那么下游的产品必将因为原材料的上涨而价格上升,这将导致中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很高的通货膨胀率.对于输入性通胀,运用政策手段来解决,方法其实很少.因为本来我国在原材料上的供给就不充分,快速的经济发展又急需从国外大量的进口,如果少进口则意味着经济发展减速.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而相对较好的选择,只能是加速本币升值,以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压力.然而,小幅度的人民币升值作用并不会很大,与大宗商品动辄20-30%的涨幅相比,人民币平均每年仅有5%左右的升值幅度,实在很难抵挡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1.3旺盛的投资需求
我国经济具有“新兴+转轨”特征,在这段时期内,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人口红利还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红利等很多因素推高了企业盈利预期,国外企业或金融集团对中国的投资兴趣也极为浓厚.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外商直接投资(FDI)后,计算我国总投资累计增速与CPI有超过0.5以上的相关.当总投资累计增速持续高于25%,那么我国有明显的通胀压力.这种相关统计,在三个阶段表现出来:第一阶段是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2月,国家总投资增速持续较快增长,累计增速高达31.7%,同期CPI增幅达到8.7%,同为2005年以来的历史高点.第二阶段是2008年2月后,统计局数据表明,由于总投资增速快速下降到18.9%的低位,同期CPI同比也下降了1.6%.第三个阶段从2009年后,由于总投资增速快速波动式拉升,CPI同比增速见底反弹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又加大.此外,由于市场供销两旺,厂商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上涨,良好的市场环境也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的预期,增加了企业投资的热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总投资累积增长率.2010年后,总投资增速减慢,通货膨胀也有减缓趋势.最近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总投资累计增速有快速向下趋势,预计通胀压力会有所减轻.
2我国治理此轮通货膨胀主要采取的对策及效果
2.1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措施及效果分析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ratio).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资金利用效率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商业银行将大量的资金沉淀在中央银行,盈利能力无疑大大削弱.
2.2提高利率措施及效果分析
央行最近一次加息是在2007年12月,2007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央行曾先后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年9月份起,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央行又开启了降息空间,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利率.2011年2到7月4次上调存贷基准利率,上调加息之前,央行已经开始逐步允许人民币加速升值步伐,这也意味着“双重紧缩”的货币政策开始实施.全球各国低利率政策带来充足的流动性、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以及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都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因素,目前这些因素并没有消除,所以对通胀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我国货币供应已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紧缩,但从全球来看,低利率导致的流动性依然很充足,如果将货币供应管得太紧,提高利率就很容易造成热钱流入.尽管通货膨胀率仍处于高位,但货币供应不能管得太紧,不能用提高利率的办法对付通胀.提高利率会加大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一些中小企业的成本会随之提高,这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速.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代表的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降低货币供给量的供给增速.广义货币供给量(M2)增速始终在高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