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英美文学 » 正文

英美文学教学状况及认知诗学理论的进展

2021-4-9 | 英美文学

 

1、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根据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其中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的是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课程。根据新大纲,高校英语专业基本上都开设有英美文学课程。然而,我国的英美文学教学无论是教的层面还是学的层面,都存在诸多不完善。首先,教学目的有待商榷。根据新大纲对文学课程的描述,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然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是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一年的文学课下来,学生阅读的文本寥寥无几,根本谈不上对文本的分析与欣赏。其次,学时严重不足。目前,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中逐渐被挤到了边缘。以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为例,英国文学开设在三年级下学期,美国文学在四年级上学期,每周2课时,每学期17周,共计68课时。仅仅凭借短短的68课时,任课教师很难在兼顾文学史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原著,分析和欣赏文学文本。而有些应用方面的专业,文学课只是作为任选课开设,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催生了学生学习的惰性。多数的英美文学课变成教师的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只是听众和看客,学习的两大要素—积极参与与主动思考被捆绑了起来,美妙心灵之旅的英美文学课演变成了死板的知识的传输与接收,而文学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思考根本无从谈起。久而久之,文学课便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完全忘记。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改革英美文学教学,首先要认清楚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以及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认知诗学关于文学的本质和功用的某些观点,将文学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人们重新思考文学是什么,学习文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同样,作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的学习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将从认知诗学的功用观入手,探讨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理清思路。

 

2、认知诗学理论的发展

 

认知诗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与上世纪末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新兴的文学理论,将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很好地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为文学批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以色列的ReuvenTsur被认为是研究认知诗学的第一人。在其研究的初期阶段,Tsur将认知科学与形式主义结合起来,对希伯来和英美诗歌进行研究,探讨诗人如何在诗歌中表现宗教与神秘经验,以及读者对于该类诗歌的感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Tsur逐渐将这一方法理论化,并于1992年出版了《走向认知诗学理论》一书,该书于2008年再版。Tsur在强调个人的认知过程的同时,又强调这些认知过程的普遍性,并努力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认知科学与文学这一跨学科的研究中,PeterStockwell就是其中之一。Stockwell于2002年出版了《认知诗学导论》一书。在书中,Stockwell对认知诗学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认知诗学“从根本上讲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法,而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框架”,(2002:6)它探讨的是“文学阅读中的问题”,(2002:165)着眼于文学阅读与普遍认知之间的关系。如果说Tsur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诗歌,那么Stockwell则将研究拓展到包括小说,散文等多种语篇。在该书的12个章节中,Stockwell介绍了图形认知理论、图示理论、心智空间、概念隐喻理论等。在研究人类认知的同时,更加关注这些认知的社会维度,重视从认知诗学的视角研究各种语境,包括社会语境、文化语境等。苏晓军教授在其论文中总结道,“早期的认知诗学把研究重点放在文学作品的意义研究上,并提出了一些理解读者如何从文学语篇中获得解释的模型,成功地描述了读者从文学阅读中构建命题内容的方式。但认知诗学近来也开始关注对文学阅读中涉及到的审美和情感的严格分析,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承诺具有探索文学阅读中的情感效果(emotionaleffects)的能力,因为大多数读者进行文学阅读的主要动力是文学语篇的情感吸引力。”(2009:9)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认知诗学的研究涵盖了文学与认知科学的很多领域,但总的来说,认知诗学还是关于文学文本的理解与阅读,是一种以文本为导向的阅读模式。认知诗学关于文学的功能,文学阅读的情感体验,文学与人类心灵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参考,给出了新的启示。

 

3、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与英美文学教学的地位

 

KeithOtlay在《读写:认知诗学的未来》一文中谈到文学的功用时,将其概括为三点,首先是娱乐;其次是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读者和作者;最后是提升自我。(171-172)关于文学的娱乐功能,人们的认知由来已久。文学能够通过其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给人以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阅读的“快感”,贺拉斯也在《诗艺》中提出要“寓教于乐”,在注重文学的教育作用的同时,注重文学的娱乐作用,并认为“一首诗歌的创作与产生原是要使人心旷神怡”。(亚里士多德、贺拉斯,1962:157)Otlay则进一步阐释了文学的娱乐作用。在Otlay看来,文学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寻求阅读的快感,很多时候文学是一种心理治疗。现实的生活中不乏单调、乏味、平庸,甚至沮丧,正是文学作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逃避的乐土,在这片乐土上,读者可以变得与众不同,卓越超群,可以体验各种情感而无需承担其带来的后果。这或许是绝大多数人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而且这也与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到的利用文学课程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文原著的目的相一致。然而,目前我国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主要是文学史加选读的上课模式,绝大多数院校都是以文学史为主,例如,学完爱伦坡,绝大多数学生记住了坡是个酒鬼,娶了一个比他小很多的妻子,一生穷困潦倒。笔者并不是认为对于作者背景和身世的了解不重要,而是认为相比较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对作者作品的认识,至于身世背景则是起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时不应本末倒置,学习爱伦坡就是要帮助学生体验到《厄舍古屋的倒塌》中诡异恐怖的气氛,《黑猫》中人性的扭曲,《安娜贝尔•李》中爱情的凄美。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没有完整文学作品的阅读则是完全不可能的。除此之外,目前的英美文学课上,教师都不可避免的给学生讲授这样那样的主义,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的讲解着什么叫浪漫主义,特点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代表作品又有哪些,学生听的昏昏沉沉,考试的时候背的苦不堪言,最终的结果是,英美文学课把所有的主义都讲了一遍,而对代表作品却是浅尝辄止,即便是讲也是人云亦云。这些林林总总的主义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认为文学课上起来无聊,考起来难过,更不用提体验阅读的快感了,至于Otlay提到的心理治疗作用了,那就更是不可能的了。久而久之,文学课便成了一门无用的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