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物科学论文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科学实验。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在实验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和改进。
一、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抓好常规实验。教师常做实验,本身就是对讲述式教学方法的改变,亲眼所见的实验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活的影像,终身不忘。教师常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改变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端。例如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你有什么办法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还是在目镜上?学生感到难度很大,于是我让他们做了个实验:先在目镜上制造一个污点,让学生转动目镜观察,发现视野处的污点跟着移动;擦去目镜上的污点,在物镜上制造污点。让学生转动目镜观察,发现视野中的污点没有跟着移动。学生清楚的看到了整个过程的变化情况,这样做形象、直观效果显著。
2.务求有创新。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创新学习的能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培养训练的结果。例如观察青蛙的结构,用蟾蜍代替青蛙,既不怕青蛙跑了,又让学生消除了平时对蟾蜍的害怕心理。在研究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做出反应时,用草履虫做实验。用甲乙两块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两块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小粒食盐和一滴肉汁时,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现象是草履虫背离食盐的方向移动;草履虫向肉汁的方向移动。原因是食盐对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盐粒的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培养液中;肉汁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所以在没有肉汁一侧的草履虫会游到有肉汁的培养液中去。结论是草履虫是一个生物体,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3.实验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这里的技能不单纯指操作技能,更需要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因此要特别强调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以及书写实验报告等技能,教材中除了各个实验活动和探究活动外,还专门设置了技能训练的栏目,也旨在强化科学方法和技能训练。也可以说和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有显著的差别。
二、实验教学应围绕新课程理念进行
1.实验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标准提出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在实验教学中也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倡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知识的构建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验教学中,既要体现知识能力目标,还应体现情感目标,决不能将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目标。
2.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的实验教学充分强调过程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是在重视训练常规思维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从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善于多解,求异、求新,富有灵活性、创造性。学生在这种实验创新探究的过程中,表现最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科学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为科学探究创造条件
新课程着力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活动为手段,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课实验不受教材限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允许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以满足求知欲,并进一步发展实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实验来加以解决培养实验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围绕问题进行解决,依靠已有的知识。对问题可能的答案进行猜测,提出假设。然后依据假设,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如在学习茎的内部结构后,学生针对在给植物周围的土壤浇水施肥时,土壤中的肥料是怎样运送到植物全身的?叶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又是怎样到达根的?茎起的什么作用等等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究创新。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好实验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新课改进行,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