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互联网
20年前,英国的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研发了互联网,此后,互联网飞速发展,目前已全面渗透到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互联网应用的第一大国,互联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它给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及早研究应对策略,趋利避害,化危为机,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网络时代社会稳定态势分析
(一)网络虚拟社会迅猛发展,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互联网在世界范围日益普及,催生了网络虚拟社会。统计显示,全球网民总数超过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近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5.13亿人,手机网民3.56亿人,网站达229.6万个,互联网普及率38.3%,[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互联网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奥巴马利用微博赢得公众支持当选美国总统,美国依托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助推“阿拉伯之春”,到中国领导人开微博,并上网倾听网民呼声,吸收网民意见建议……互联网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环境;从网络交易、网银支付的日益普及,到国际电子商务的迅猛增长,互联网正改变着世界经济的运作模式;电子邮件以及QQ、MSN等即时通信的普及应用,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互联网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现实社会,并对社会稳定产生了现实和潜在的影响。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增多,社会影响力不容低估
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互联网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联网已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开放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普通问题政治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引发网络热点、焦点,网民“一呼百万应”,容易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是国内第一起里程碑式的重大网络群体性事件,此后,网络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近年来,“三公”(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部门和“三涉”(涉权、涉富、涉警)事件最容易成为网络焦点和热点,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正面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改善党和政府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汶川地震救援”、“中国向索马里派出护航舰队”等事件,正面影响力达到了“一呼百万应”的效果。但也有很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是负面的,它们直接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甚至侵蚀政权的群众基础。例如,“郭美美”事件属于典型的微博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发社会和公众对我国慈善事业的诘问与反思,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重庆、三亚等地曾发生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属于“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推波助澜,网上网下相互“感染”,提升了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和对抗性;而“周久耕事件”、“躲猫猫事件”、“邓玉娇事件”等,属于“现实诱发型网上群体性事件”,引发网上持续热议,形成网上强大的“表达对抗”,对政府形象及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三)网络社会动员方式影响巨大,危害现实社会稳定
当前,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日益突出,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干预日益加深。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社会动员方式,网络“集结号”式的社会动员机制威力巨大,过去自上而下、脉络清晰、便于管控的社会组织动员方式,已被网络社区自下而上、同步迅捷、互联互动的组织动员方式取代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敏感问题往往先在互联网上表现出来,对热点、敏感问题的网上炒作、煽动,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燃点”。网上一些观点或言论,尤其是行动性信息,一旦引起大量网民共鸣,就能释放出难以估量的社会动员力量,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现实行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组织策划社会冲突事件,隐蔽性强,影响力大,难以掌控,一旦事件爆发,就会产生强烈的社会冲击力和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影响力。在英国伦敦骚乱事件中,网络成为煽风点火、扩大影响、煽动聚集、推动事件升级的重要平台。从乌鲁木齐“7•5”事件、上海“4•16”涉日游行事件等的策划方式看,大多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联络组织,网上网下互联互动,谋划、策动突发事件,危害社会稳定。大量群体性事件表明,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已成为串联煽动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渠道,并且具有煽动面广、组织号召力强、事前征兆不明显、无直接利益关系群众容易被卷入、聚集快速等特点。有些事件组织者甚至在境外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直接操纵指挥境内活动,组织煽动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四)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挑战社会公信力和正常社会秩序
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开放性、无界性、隐蔽性、渗透性,以及信息传播快、互动能力强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网上表达思想、发表意见,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网络舆论是公众(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对某一焦点或热点事件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体共同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对政府决策产生了影响。网络舆情既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信息的即时性、方式的互动性、发布的开放性、参与的自由性等特点,也具有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等特点,加上网络舆情内容缺失“把关人”,网络舆情发布者及传受者身份的隐匿性,或者因网民道德缺失而散布、传播有害信息和谣言,造成网络舆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产生催化、放大和扭曲的作用。如网上“三毛党”、“五毛党”盛行,就是明显的例子。网络舆情真假难辨,有害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容易造成难以预料的社会影响。虚假网络舆情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一旦被网民采信,就会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正如西方学者埃瑟•戴森所言:“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2](p.17)2009年6月,河南杞县辐照厂发生事故,7月上旬网络出现“杞县核泄漏”的帖子并迅速传播,导致7月17日众多杞县民众逃离家园“避难”,县城成了一座“空城”,一时造成社会秩序极度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