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及教育方式

2021-4-9 | 互联网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1933年,英国学者ER•李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发表的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简要地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媒介素养教育范畴。互联网与社会的融合,使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极为主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意在提高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以及面对互联网中各类信息时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批判能力、利用能力、创造能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不同的网络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自媒体”的兴起与网络传播的新特点

 

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使其共有媒体的特点得到更显著的体现。尤其是基于数字技术的,集制作者/消费者/销售者于一体的新信息系统诞生,博客、播客、新闻聚合、社交网络、论坛、即时通讯、手机短信、电子杂志等等应用技术的相继出现,使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面临刻变革。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形象地将这一时代称作“自媒体”时代。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WetheMedia:Grass-rootsJourna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一书中对“自媒体”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开放性、易用性、高时效、互动性强是其最显著的特点。”[2]“自媒体”的崛起使互联网信息传播格局正发生变革:

 

(一)传播大众化

 

互联网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论坛、播客、博客、社交网站等“自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被认为是大众传播者崛起的标志。“自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互联网成为普通民众可以任意使用的“零门槛”的传播工具。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的信息。随着“自媒体”工具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学习并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活动中。大学生是规模庞大且最为活跃的“自媒体”应用群体。以社交网站为例,学生用户的比例达到50.3%,其中绝大部分是大学生。[3]

 

(二)传播模式多元化

 

在报纸、广播、电视主导的大众媒体传播环境下,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地位清晰,传播者制作发布信息,信息的传播过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由点到面的单向性传播传输模式。“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中人际传播效应凸显,主要表现在网络用户之间一对一的互动传播以及基于用户人际社交圈的一对多的网状传播在互联网的信息传输中影响力日渐增大。[4]

 

(三)互联网用户的新角色

 

传播学者怀特在卢因“把关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该模式显示“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5]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传统媒体机构对信息的把关、控制能力被大大削弱。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信息分享模式,对互联网信息传播影响不断增大。大学生网民数量大、关系紧密,大学生“把关人”的角色越来越明显,信息进入大学生社交传播渠道,很容易在互联网学生社交圈子的作用下,不断放大成为学生中的热点甚至社会热点。

 

(四)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使用门槛低、操作简便、发布快捷等特点强化了互联网信息流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发布信息的有效监督审查手段,用户可以使用“自媒体”随心所欲的发布信息,导致互联网信息监管难度加大,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大学生是社交网络中数量庞大且最为活跃,其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也最大,因此提升大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判断、识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自媒体”应用的普及,给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二、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一位大学生,如果具备高程度的网络媒介素养,表示他有以下的能力:1.网络媒介认识能力,即了解网络媒介的功能和传播特点、对网络的影响力有警觉性和鉴别力。2.懂得分析网络传播的信息。3.善用网络,即懂得运用网络表达意见,又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存在一些不足:

 

(一)网络媒介知识和运用能力不足

 

夏洪文等在调查中发现“在报纸、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中,大学生平常使用最多的媒介为互联网(84.5%)和报纸(51.3%),其次是电视(43.6%)、广播(17.2%)。”[6]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高使用率并不代表其具有高度网络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能力,我国大学生互联网媒介知识和使用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在媒介运用与操作方面,获取信息、休闲娱乐是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重消遣娱乐,忽视学术营养的主动汲取,是大学生网上活动的常见现象,大学生利用媒介学习和制作媒介产品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调查发现“清华大学大学生对新闻传播知识不是很清楚的占47.0%。”[7],李安英等在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也发现“上海交通大学有48.15%的理工科同学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媒体内容制作。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媒介训练”。[8]

 

(二)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处于较薄弱水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