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宏观经济
引言
古典经济学强调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一般认为,这种分析方法受萨伊定律的影响,忽视了总需求的重要性。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注重国民财富增长过程研究的传统,即注重资本、劳动及技术等供给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同时也深入探讨了产品实现危机的可能性: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但马克思并没有进一步建立起包含总需求因素的经济增长理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仍然坚持经济增长取决于总供给的论点,这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更为接近,而与卡莱茨基、凯恩斯、哈罗德和罗宾逊等人强调的总需求作用的经济增长模型,在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层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毫无疑问,供给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然而,经济增长的动力既离不开供给,也离不开需求。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考察总需求因素在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应有的地位。为此,第一部分评述了马克思增长模型的特征;第二部分简要分析了迪梅尼尔和赖维构建的模型,该模型试图综合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和马克思的长期分析,得出结论:总需求影响了短期的经济增长,但对长期无影响;第三部分重新审视了模型的前提假设,探讨了收入分配等内生性变量的影响,由此得到总需求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部分为总结性述评及简要的政策建议。
一、马克思供给分析传统中的需求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从供给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长;第二,由于资本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1]如果不考虑经济增长中所包含的资本主义基本的劳动雇佣关系,马克思的观点和古典经济学是一致的。古典经济学家大都没有考虑总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李嘉图指出,“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都是为了购买对于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2]247一个国家“其所积累的资本多少,都不会得不到有利的运用”[2]247。马尔萨斯与李嘉图的观点相反,“对积累的异常热情必然会使商品的供给超过这种社会的结构和习惯所能容许的有利的消费的程度”[3]。李嘉图的观点显然是暗含了消费无限和投资无限的前提假设。但因李嘉图论证的前提假设是错误的,因此其结论也是错误的,这已为历次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所证明。
马尔萨斯客观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也没有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入手。马克思对于过度生产问题的分析更为透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指出,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在简单商品交换中存在过度生产的可能,由此他重点分析资了本主义生产中过度生产及危机现象。显然,马克思否定李嘉图对萨伊定律的支持。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又指出,过度生产及危机短期内是可能的,但持续的危机是不可能的。在恢复增长的路径上,总需求并没有产生影响。马克思认为,首先,竞争的压力会使得企业尽最大可能进行资本更新,使其产品价值低于一般价值以提高竞争力。其次,存在工资下降机制。工人之间的竞争会促使工资下降,工资下降提高利润率,进而投资增加。另外,还存在价格下降机制,这样,“周期将重新通过由于职能停滞而贬值的一部分资本,重新获得它原有的价值。而且,在生产条件扩大、市场扩大以及生产力提高的情况下,同样的恶性循环将再次发生。”
马克思认为,在危机时刻,企业不得不进行固定资本更新以保持竞争力。实际上,固定资本更新在危机时刻的作用是发展变化的,必须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在19世纪,固定资本更新的确有提高企业竞争力、促使经济走出危机的决定性作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垄断占统治地位,以及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固定资本更新对于克服危机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了。关于工资下降,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危机时,失业增加,实际工资下降,利润率上升,进而投资增加。然而,存在失业的同时,如果产能也过剩,那就不是这种情况了,投资不会增加,总需求也不会自动提高。同时,实际工资下降,将存在收入再分配效应,即消费倾向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下降,将减少消费需求,进而减少投资。如果投资函数与产能利用率及利润份额高度相关,工资下降可能意味着经济会复苏。然而,这种结果不一定会发生,在深度衰退中产能高度过剩,即使利润提高,企业也会减少投资。罗宾逊(1962)和卡莱茨基(1971)曾深入研究了总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对马克思的模型进行了修正。罗宾逊和卡莱茨基均认为,储蓄和投资独立决定、非自动相等,因此资本和劳动等供给因素就无法单独决定经济增长,这显然和凯恩斯的观点是一致的。
二、凯恩斯与马克思的“综合”
迪梅尼尔和赖维(1999)构建了一个两部门离散时间模型,试图综合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和马克思的长期分析,以探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该模型认为总需求对短期经济增长有影响,而对长期没有影响。达特(2011)把该模型简化为一个部门,且假定时间连续,产品市场通过产能利用率(用产出与资本存量的比率计量)的变化而出清,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总需求对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短期内,由总需求决定的产能利用率是内生的,企业投资与自发投资、产能利用率和货币供给等变量高度相关。资本家的储蓄由资本存量、利润率和储蓄率决定,当投资与储蓄相等时,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短期均衡。在长期内,迪梅尼尔和赖维认为,企业根据实际产能利用率和计划产能利用率(小于技术上可能实现的产能充分利用率)的差来调整价格。货币工资和价格按同一比例调整,以保持实际工资不变。长期货币供给是变化的,与实际产能利用率对计划产能利用率的偏离及物价指数有关。当货币供给变化率为零时,可以实现长期均衡,进而可得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率。此时,产能实际利用率等于计划利用率,否则货币供给将扩大以调节投资。在迪梅尼尔和赖维的分析中,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率仅由储蓄率、计划产能利用率等实际变量决定,与投资、货币供给量等总需求因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