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等教育
高校招考是联结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重要纽带,它不仅具有人才选拔功能,而且对中等教育有着很强的导向和评价功能。长期以来高考大一统的单一选才方式使得中学教育围绕“应试”而进行,对学生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进而也深深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明显割裂和自成体系,人为地隔断了人才培养这个本应完整和系统化的教育链条,也不利于按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人才。因此,重视和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需要从改革高考人才的选拔模式做起,将选拔标准由单一变为多元,即由只关注学生的高考分数变为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需要做好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阶段的有机衔接、加强高校与中学的实质性联系,这样有助于中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改革任务,促进中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充分发挥高校自主选拔录取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高校选材标准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
自主选拔应突出选人而不是简单地选分数,应突破以高考分数作为衡量和录取考生的唯一标准和唯一依据的局限。自主选拔录取除了考虑考生的高考成绩外,更应看重考生是否品德优良、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是否会学习、会思考、有批判精神,是否在某方面具有成为拔尖人才的潜质或有特长和天赋等。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教育理念与教育资源,进一步明确选才的侧重点和制定个性化的招生标准。
2.高校自主选拔考核应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
自主选拔需要考虑如何以最适当的考核方式来选择最合适的生源,并使考生进入最合适的专业;需要考虑如何能招收到那些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创新意识和培养潜质的考生,从而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选拔培养创新人才。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高校的自主选拔考核应体现全面性、过程性和导向性。考核应综合考查考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让考生充分展示自身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应综合评判考生的一贯表现,并以发展的眼光科学、客观地衡量和评价考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长和发展潜力;应通过多元化的招考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促进中学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引导中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高校自主选拔应构建多元、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自主选拔的关键在于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考核指标体系是考核考生的重要依据,它关乎高校生源选拔的成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密切结合高校实际、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周密考虑,做好体系的设计、指标的遴选、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考核方式的选定。所选指标应能考查到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应能突出反映高校自身生源追求的特色,并通过被分解到相应的考核方式和被赋予不同的权重,充分反映高校对不同科类考生考核应有的差异性。
4.高校自主选拔应抓好面试考核环节
自主选拔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决定了考核环节的多样化,如考生履历档案分析、笔试、面试等。在这些环节中应该说面试是最核心和关键的,它是自主选拔区别于高考大一统选拔的重要体现方式,与笔试等考核方式相比,面试具有能深入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的显著优势,利于专家对考生进行深入了解,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己培养方向的考生。而且,笔试通过后,考生的面试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考生可否被录取。因此,在自主选拔中应注意用好面试环节,提高面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发挥好面试的独特作用。面试内容应与素质教育相吻合,从大的方面讲,应围绕如何能考查出考生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专业潜能、综合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来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面试题目。同时,可通过设置个性化题目和自选题目,更好地关注和检测考生的兴趣和特长;可通过设置时事性题目,考查考生的视野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关注度和认识程度。面试时间不宜过短,避免走马观花、形式主义。此外,面试专家的水平及其是否擅于沟通,直接影响着专家与考生的交流互动,从而制约着考生交流互动水平的发挥,为此,在面试的组织上应注意遴选高水平并擅于沟通的专家。
充分发挥高校建设优质生源基地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作用
1.优质生源基地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优质生源基地的建设,不能仅停留于双方招生录取的合作,而应通过高校向中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极谋求建立高校与中学在人才培养、选拔上的新型关系和机制,实现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保持学生培养的连续性,从而为一以贯之地推进和开展素质教育提供重要保障。为此,需要高校与中学双方在优质生源基地建设上,本着密切合作、加强沟通、共同培养、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共同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稳步构建、发展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建立双方教师间、师生间和学生间的长效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活动,不仅使中学师生对高校的综合实力、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等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应发挥出高校的专家、学生、课程、实验室资源及培养方式等对中学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拓展中学办学的教育生态空间,给予中学教育教学更多的智力支持,进一步深化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中学育人模式,支持中学办出特色,为中学生的差异化和潜质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最终达到在相互熟悉和适应的前提下,做好高中毕业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反观目前,不少高校在全国各地重点中学挂牌,大批量发展优质生源基地,形式大于内容,缺少与中学开展人才培养上的实质性合作,结果沦为简单的抢生源。这种浅表性的合作,折射出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待提升,人才培养观念还有待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