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等教育
2010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示范学校建设为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导向性作用。
一、中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走进中职学校和老师们座谈,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是现在的中职学生“教不会“”没法教”,这两个词反映出了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解决根本问题。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因材施教。之所以说现在的中职学生教不会,首先,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切实际,明确的一个标志是教材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实际和特点。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沿用的教材大多是数十年前的中专教材,虽然有所改进,但基本都是难度的降低和内容的部分调整,实质性的变化不大。这些教材脱胎于大专甚至本科教材,从教学思想上体现的是学科结构和体系。作为十几年前的中专学生,他们是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和百分之二十、三十的高考录取率之后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脱胎于大专、本科的教学内容适当降低要求他们基本可以消化吸收,甚至掌握得很好。而目前的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后上不了高中或在60%甚至更高的高考录取率之后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文化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与过去的中专学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拿着过去的教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进行教学,学不会不奇怪。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沿用着“三段论”式教学方法,入学先学文化基础课,然后专业基础课,再教专业课,希望把所学专业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完全灌输给学生。教学中,理论推导、原理探究、成果设计不一而足。教不会是我们选择了学生不能掌握的内容,无法教是我们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脱节,也就是说,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实际了。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教学思想改革
示范学校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示范建设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重点是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核心是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些内容的实质体现着教育教学思想,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完成职业教育任务必须要做的工作。
三、示范学校建设的路径和切入点
(一)“内培外聘”建设教师队伍
“内培”是指对学校在职教师的培训;“外聘”是指聘用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在教师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新思想新理念的教育,使教师在思想根本上认识到教学模式改革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关键,把适应职业教育实际的教学方法自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第二个内容是“双师”素质培养。必须使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重书本、重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工作实践和现场为基础进行教学。教会学生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实际动手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外聘企业和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能够把生产一线最切合实际的能力和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贴近。
(二)突出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教学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产教结合”,增加学习接触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客观真实的环境,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业务能力。二是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要注意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手册及图表的能力。三是企业参与,按照课程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任务化、技能训练标准化、实训项目生产化、顶岗实习岗位化的要求编写适宜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三)工学结合突出实践环节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过程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训练技能;第二,建立与工作现场一致的校内实训室,把实训内容贯穿到教学各环节;第三,通过引入社会考核、鉴定机构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考核,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毕业就能达到上岗要求。
(四)形成“四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
“四双”即双纲、双轨、双师、双证。双纲是文化理论教学大纲和职业技能要求教学大纲;双轨是指课堂实训和顶岗实训;双师是要求教师既有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又要具备操作专业技能;双证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技能资格证书。通过这些基本措施的实施,再配套进行评价模式改革、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制度,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反复实训,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将逐步形成。学生学不会,老师没法教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