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新闻传播
一、引言
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现和特征,是人类了解世界和适应环境的武器和工具,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现象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文化传播息息相关。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注使人们把文化和传播融为一体,并将跨文化传播看为一门独特的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是人际传播的一种,使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的不断冲突中加强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跨文化传播更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下的受众以文化为媒介感受一个国家的内涵和思想,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承担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概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1】自2004年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挂牌以来,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已经在世界各地启动建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分布在88个国家和地区,还开办了网络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2】而孔子学院的创办成功的将汉语、儒家文化、中国连成一体,把中国的语言、文化,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中国的“和谐友善”,传达到全世界各个角落。此外,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还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在亚洲和欧洲等国开办了12所广播孔子学院,主要利用国际广播电台50多种语言的对外传播优势,向世界播出不同形式的汉语教学和传播汉文化的节目,开展远程多媒体教学。海外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无疑昭示着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二、汉文化的传播语境
在分析孔子学院海外传播之前,有必要就海外的文化的传播语境进行辨析,这样就能够更为清晰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汉文化传播的路线。文化传播与传播语境密切相关,尤其与文化所具有的性质密切相关,当两种文化在其性质上相近的时候,文化的传播或接受就较少阻力。如果反之,则文化的传播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碰撞甚至反抗,有时两种文化如同水和油的关系,始终处于不相融合的地步。【3】有的则象水火一样引起强烈的冲突,而难以相处。同时文化的传播又往往呈现出就近避远的特点,其特点包括两层,一是从相近的周边地域开始其传播历程,一是从文化性质相近的区域开始传播。一般情况下,两种文化不仅在地域角度相近,而且文化的性质也相近。就现有文献而言,历史上,儒家思想传播于海外的历程,基本是沿着与汉文化由近而远的传播线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起点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
首先,传播的地域就是东亚地区,其后就是欧美地区,然后是非洲地区。在传播的类型上,各个传播区域也有明显的区别,既有从文学形态传播的儒家理念,也有从民间信仰角度传播的儒教信仰,还有从学术文化层面传播的儒家思想,构成了孔子文化立体的传播格局。而从文化类型的角度看,孔子文化传播的区域涉及到了儒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还涉及到了原始宗教文化圈。实际上涉及到了除犹太教和印度教以外的世界上主要的文化圈。世界各国的基本文化特征各异,因而文化传播的状况也不尽相同。也正是由于文化以及地缘的关系,儒家文化的传播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涉及孔子跨文化传播的区域看,主要包括:在儒、佛文化区域,儒教和佛教为主要的文化取向,如朝、韩、日,越南以及原来的琉球王国,由于他们与中国地域毗邻,文化特质相近,传播的类型和层面最为广泛。在基督教文化区域,则以欧美地区为主,主要涉及美国、澳大利亚、留尼汪岛(法属)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虽然其信仰不尽相同,但孔子传播仍然具有其广阔的空间。
现在孔子学院的跨文化性传播有别于以前的文化语境,它由原来的自然形态的传播,变成为有组织的传播,但从各国学习汉语了解汉文化受众角度讲,与文化的语境仍然有直接的关系。海外传播群体对于孔子学院的选择倾向,体现了对于孔子学院的浓厚兴趣,而这种兴趣的渊源则在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的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孔子是作为信仰的儒教而传播于华人文化圈中,而信仰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因此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了解和研究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信仰,尤其是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古老信仰,这是跨文化传播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方向。尽管作为信仰形态的孔子儒家很难为伊斯兰和基督文化所接受,并成为其信仰,但却会引起他们的研究兴趣,因为这可以更深的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下面就系统解释一下儒家思想的内涵。
三、孔子学院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
儒家思想也称儒教或儒学,是由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起初儒家思想仅仅指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也是迄今为止影响中国的最大流派。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孔子的仁与礼、孔子的孝道、孔子的命观、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以及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谐与包容,而不是冲突。儒、释、道能在中国完美的融为一体,体现着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儒家文化讲究伦理道德,而不需诉诸上帝,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也是欧洲启蒙运动大师伏尔泰特别推崇孔子的原因。文化和教育交流是融合两种文化,促进两个国家和人民相互了解的最好途径。儒家文化提倡兼容并包,而不是自我膨胀。这正是我们通过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这一形式,来加强中西文化融合,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的目的之一。
另外,通过孔子学院的建立,也可以适应世界人民对汉文化学习的需求。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不能只让外国人在孔子学院学习我们的汉字,还要让他们领会中国和谐文化的精髓,这是最主要的。”【4】外国人汉语语言水平的提高,为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推广,促进中西文化和各地区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加强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好处。例如,我国和日本樱美林大学一起创办的孔子学院,除了进行汉语课堂教学之外,每年还邀请孔子学院的日本学生到上海来两次,到同济大学聆听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讲座,参观文化设施,还到上海人的家里去过春节。通过这些活动深化了日本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在德国柏林市中心的一所语言学校里,不同年龄阶段的11名德国人走进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汉语。如今,学习汉语的热潮已遍布德国大小城市。据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参赞刘京辉介绍,目前,德国30多所名牌大学都开设了中文专业,共有学生3000多名,与5年前相比,在德国学汉语的人数增加了5倍以上。即使是在只有10万人口的小城特里尔的大学,学习中文专业的也有80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