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经济相关
随着“80”、“90”后青年进入劳动年龄,城市中各行各业都布满了这个群体的身影。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每个城市中都涌入许多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刚开始被称为农民工,主要指一个“40、50”左右在城市打工的农民群体。后来,第二代农民工或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主要指进入劳动年龄的“80、90后”青年,虽然同是农村户口,但是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城市对于两代农民工有着不同意义。由于在学识、城市认同、自我认同以及生活规划方面的差别,这些外来青年不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把自己隔离在城市生活之外,而是努力融入城市和社区当中,当然由于存在城市排斥等原因,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此,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对城市外来务工青年城市生活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就非常有意义。本文用“外来务工青年”而不是“第二代农民工”来概括“80、90后”青年群体是因为,这个群体中有许多人的学历层次比较高,其中不乏大学生,所以用“外来务工青年”这个词更贴切。
一、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16~35岁在菏泽市牡丹区工作的外来务工青年,调查对象是通过定性加定量的方式取得的。首先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外来务工青年比较多的工厂,工厂的选取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每个工厂中再根据外来务工青年的名单采取随机抽样取得调查对象的样本。
1.就业情况。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加剧,再加上大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学历层级较低,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他们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这些外来务工青年当中临时打工者和没有得到技术培训者的人占绝大多数,分别为59.5%和85%;虽有41%左右的外来务工青年享受医疗、养老方面的保障(即外来人员综合保险的内容),但根本没有得到任何保障的人占到21%。其中主要原因是他们就业的工厂大多是小工厂,保险保障方面都不健全。外来务工青年大部分从事不稳定或缺少职业培训和保障性的边缘工作。外来务工青年月工资基本上在1500元以下,但有62%的外来务工青年每月基本生活支出在900元之内,收支几乎相抵,所以有63%的人对目前收入的不满意。
2.文化、生活情况。尽管城市社区给市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参与社会的渠道,但是外来务工青年的社会参与度比较低,例如参加过社区活动和志愿活动的比例分别为15.6%和21.4%,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有待提高。闲暇活动方式上,既有与第一代农民工相似的地方,具有传统的特点,例如有28%的人选择找老乡聊天或者给家人打电话,这体现了血缘和地缘群体在外来务工青年中占有重要地位;有17.5%的外来务工青年选择喝酒、打牌和玩麻将等传统的休闲方式。但也体现出城市青年的现代性特征,如49.8%的被调查者选择上网泡吧,这与第一代农民工是不同的。
二、外来务工青年在城市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排斥现象存在。布尔查特(Burchardtetal)等学者看来,社会排斥是个人生活居住在一个社会中,没有以这个社会的公民身份参与正常活动的状态;社会成员在消费、生产、政治、社会互动的参与不足、不参与都可能被认为是社会排斥的存在[1]。本文赞同这个观点。要实现城市融合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获得一个薪酬比较合理,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形成与所在城市的人比较接近的生活方式;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们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进而产生自我新身份的认同和对所在城市的认同。虽然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现在的外来务工青年的就业状况有了改善,从事的不再全是脏、累的纯体力劳动;现在外来务工青年也比较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并且也努力学习和适应;他们不再把自己当成城市的过客和陌生人,而是希望通过努力工作,留在所在城市。但是,调查的数据显示,他们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中。潜在或显在的职业排斥,较低的收入和较差的社会保障状态,使这些年轻的农民工较难融入城市,心理对城市的认同感较低,而这对一心想留在城市的外来务工青年是个严峻的问题。
2.城市融入层次低。外来务工青年的城市融入指的是在经济生产方式、政治参与、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心理与价值观等层面上对城市的整体融入度。但是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明,他们对城市的融入是低层次的、表面的。这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有城市中排斥现象的存在有关系。大部分外来务工青年仅仅是学习和模仿当地人的语言、穿着方式、生活方式等浅层次的东西,他们并没有深入思考和学习城市生活的本质。而且职业排斥导致文化排斥,外类务工青年的城市参与度和业余生活方式就说明了这一点。文化排斥指失去根据社会认可的和占主导的行为、生活发展方向和价值观模式而生活的可能性[2]。刘易斯指出穷人由于缺乏有效参与社会主要机制的途径,而逐步形成一种自己应对贫穷的生活方式即贫穷文化,这种贫穷文化的代际传递性使得年轻一代也丧失以主流社会生活方式生活的机会[3]。文化排斥内涵社会关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主要是指交往人数和频率下降、社会网络分割和社会支持减弱[4]。工作状况使他们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底层社会,极少与真正的城市人打交道,接触不到城市生活的本质,参与不到城市的政治和社交生活。
3.社会教育、保障体系不健全。外来务工青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他们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父母,独立来到异地讨生活,对他们的教育只能由所在城市完成。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个群体的人不仅很难成才,而且很容易走上犯错误的道路,这对他们所在的城市和整个社会都是不利的。虽然现在国家和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保障农民工利益的政策措施,如关于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农民工子女上学等,但是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外来打工人员还没有任何保障,城市仅仅把它们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没有像对待城市公民那样对待外来打工人员。这种城市概念对想长期居住的外来务工青年是极为不利的。特别是现在城市决策者对这个群体的教育还未意识到或未足够重视,这为整个城市的稳定和发展埋下了较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