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传播 » 正文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武术推广战略

2021-4-9 | 新闻传播

 

1前言

 

近年来,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在国际上蓬勃发展,在各大洲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术传播组织。但调查结果显示,武术的国际发展极不平衡,习练人数总体偏少,各国对武术存在严重的“文化误读”现象,武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技击单一性和文化内涵的表层片面特征以及锻炼方法的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规模和传播质量。本研究试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角度对武术的国际传播问题给予分析和探讨。

 

2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承

 

2.1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的必要性

 

中国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并非是一项新尝试。自人类形成部落群体而开始人类文明之日起,当某一部落的人们遇到另一部落的人,发现他们存在差异时,跨文化交流便随之产生。新技术的发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全球经济领域的转移更是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长,这种增长明显带动了人们所处社会或群体的文化要素———世界观、价值观、非语言行为和特性等的交流传播及其文化要素的载体形式的世界传播。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中庸”等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的稳定发展是一种有益的价值参照,理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全球化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世界交流传承也必然需要相应的载体存在和发展,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武术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媒介。21世纪,文化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角色,被归为与国家硬实力相对的软实力,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靠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法去影响别人,来达到你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之能力。”[14]文化软实力又是“软实力”中最核心的因素,使得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不仅是其本身生存的需要,也成为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利用武术促进民族精粹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2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现状

 

近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成绩斐然。在国外,基本已经形成了以功夫、针灸、戏剧、孔子和酒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形象,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它文化形态的明显特征。可以说,这五种文化形象成为别国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功夫作为武术在国际上的代名词,在以李小龙为代表的一批影视武打明星的倾情演艺之后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但是,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地位相比,与五千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很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还相当严重。[9]尤其对中华武术来讲,它的境外传播同其它传统文化项目一样遭遇了艰难发展的困境,这可能因为与我们具有不同文化氛围和地理环境的外国人,特定的历史原因或已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显现的地域界限以及必要交流的缺乏促成了一些国家和人群对中国文化的刻板成见,对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3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策略

 

3.1重构中国武术现行内容体系

 

在武术的国际传播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两个显现的问题。其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涉及甚少,有的不了解甚至干脆满嘴迷信,胡编乱侃,误人子弟。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因为中国武术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才被称之为中华武术。在世人眼中,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征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竞技武术,已经渗入了过多的竞技和商业因素,使得竞技武术异化成为一种“类体操”项目,沦为少数人追逐金牌目标的工具。重构现行武术内容体系,首先应该放弃对西方竞技体育传播体系的过度模仿,选取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的武术内容。其二,竞技武术的突猛发展使得国际传播交流唯套路表演为上,技击意识和内涵退化严重。当今社会,虽然武术技击特性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不需要更不允许以攻防技击为主、以致伤、致残、致死为主要目的武术技击特性存在,武术开始由实用性的技击项目向观赏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转变,但技击仍是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抛开技击就只能是在练“舞”而不是练“武”。因此,当代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应该以攻防技击为主,淡化门派意识,鼓励武术爱好者演练特征和技击风格的指导和培养,注重传统拳术中功力练习内容的遴选传承,并努力将武术功力大赛推向世界体育舞台。

 

3.2完善武术教练员的选派机制

 

武术教练员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形象代言人,这个群体在对外宣传和传授武术的过程中,选择富有代表性、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内容,利用恰当的交流方式显得极为重要,相比国内对交流技巧娴熟运用的要求明显提高。毫无疑问,我们的宣传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从极左式的、一厢情愿的灌输和傲慢的、仇视性的沟通方式,变成相对轻松、公平和理性的沟通方式。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沟通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外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他们的沟通风格缺乏足够的了解。以至于有的外国人说“好像中国人不关心或者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当小心谨慎、不犯错误成为行动的目标和准则之后,任何有新意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举步维艰。某些对外宣传人员甚至还以民族主义和斗争的态度进行跨文化沟通,这种方式彻底地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仁爱、礼貌、包容、智慧和诚恳的精神。另外,在教授武术过程中,教练员或翻译对中国武术专业词汇的翻译要更加审慎,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对武术翻译传授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武术翻译既要尽可能地向西方传递武术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信息,同时,也要兼顾西方人的信息解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华武术’”[16]因此,建立选拔和培养拥有良好传统文化修为、具备精湛武术技艺的教练员模式,健全武术传播效果监控和即时反馈机制,完善武术文化人才培养战略体系是中国国粹文化境外传播的长久之计。

Top
站长统计

多对一·精细化服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