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语言文化 » 正文

学生跨文化沟通水平培育途径

2021-4-9 | 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等的共同取向,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智慧的总根源,因此语言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同民族间文化的沟通、文明的传递。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民族五彩纷呈的文化特色,这其中就包括语言文字的差异,而翻译,就是通过缩小这种语言文字间的隔阂,为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扫除障碍,译者的文化沟通力不仅决定着翻译的质量与水平,还决定着能否客观地、真实地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深刻内涵与精髓。鉴于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理解并认识翻译不仅仅是文字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就要着力培养与提升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传播能力和交际能力。

 

一、培养学生认知跨文化差异的客观性

 

认识跨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先来看“班门弄斧”如何译成英文。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这个成语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如果不考虑其中的文化差异,简单地直译成“toplayaxebeforeMasterBan”,不但原语言的文化内涵丢失殆尽,而且目标语的读者也无法理解,或者即使理解,也无法感受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成语就不成为“成语”了。这就是跨文化传播差异客观性的表现。还是“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如果译者认识和掌握了跨文化传播差异的客观性,就能够从两种不同的文化特性中准确地找到结合点,从而实现翻译的理想效果。在英语中有这样的成语“toteachfishtoswim”,从文字上看虽然和“班门弄斧”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两者可以说是“无缝对接”,同样的例子还有“Spendmoneylikewater”译成“挥金如土”等等,可以说举不胜举。

 

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在其《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中,不仅详细论述中西文化差异的客观性,而且还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的九大因素[1]。翻译既是语言文字符号的转换,共通性与单一性是翻译功能实现的基础,差异性与多样性则是翻译中实现文化传播、交流与互动的特征,也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真正意义所在。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成了其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心态取向,这些不同的文化特征不但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更保留在人们交流的思想中。一篇文章、一本书,甚至是一小段简单的对话,都是人们思想的传递和意义的表达,因此准确地说,翻译实质上是思想和意义的传播和转化。人们所传播的思想和表达的意义都与其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甚至离不开其生长的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如对中国古代典籍《道德经》里“道”、“无为”等核心概念的翻译,多数西方译者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理解,翻译时仅从字面上将其译成“road”“donothing”之类,使原文化内涵尽失。

 

因此,要实现翻译的理想效果,达到翻译的文化传播目的,在翻译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认知跨文化传播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更要打造他们沟通这种差异的能力,让他们真正从两种文化的不同背景、内涵找到对接点、对应词,从而实现翻译的“信达雅”。正如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翻译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2]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方法

 

不同区域文化差异是客观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说无处不在,但从深层次来说,学界主要把这些差异归纳为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差异、思维习惯差异、宗教信仰差异、价值观及道德准则差异等几个核心方面。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有针对地根据这几种差异的特征,培养学生提升跨文化翻译中的沟通能力。如此,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认知生存环境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从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来说,中国属于大陆文明,而西方主要属于海洋文化。大陆文明主要源于农耕文化,它具有平静、内向、稳定的特点。譬如就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模式来说,中国传统的社会不但由一个个家庭构成的大家族众多、稳定,而且其成员关系清晰,体现在语言文字上就形成了诸如祖父、祖母与外祖父、外祖母,大伯、小叔与大舅、小舅,大姑、小姑与大姨、小姨,堂兄弟、堂姊妹与表兄弟、表姊妹,侄子、侄女与外甥、外甥女,孙子、孙女与外孙、外孙女等等相对应的众多称谓和词汇。海洋文明基于其区域、环境、资源与大陆文明的不同,形成了开放、多元、进取的特点。还拿家庭模式来说,在海洋文明中,由于家族乃至民族的迁徙处于常态,家庭也就很少发展成大的家族,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也就十分简单而混一,表现在在语言上也就没有发展出那么多的词汇,如在英语中,祖母和外祖母是一个词grandma,伯伯、叔叔、舅舅是一个词uncle,姑和姨是一个词aunt,堂姊妹和表姊妹是一个词cousin,侄子和外甥是一个词nephew,侄女和外甥女是一个词niece,孙子和外孙是一个词grandson,孙女和外孙女是grand-daughter等等。这样,上文所言汉语中22个不同家庭人员之间的称谓在英语语言中只有8个。

 

 

当然,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差异不仅表现在家族成员的称谓上,还存在于语言句式的运用、思想的表达等各个方面。那么面对生存方面的差异,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呢?首先要深入了解原语言和目标语言所产生的环境因素,以及生存环境差异对语言的影响。例如以上所举中西方在家族成员构词方面的差异,了解到这方面的差异,并能设身处地为两种语言的读者考虑,认识到在中国的生存环境中,一个家族以男性的地位为主,那么男性方面的亲人的地位在家族中高,所以在称谓上区别于女性方面亲人是必要的,比如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之间地位非常清楚。而对于西方的不断迁徙的生存环境来说,由于很难发展成为大家族成员之间的日日相守,所以各成员之间关系没有中国家族般复杂,实际生活中也不需要做更严格的区分。因此,在翻译中就要尊重各自的习惯,该分的分,不需要分的则不能强行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