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外语翻译 » 正文

英语谚语译文不对等的成因

2021-4-9 | 外语翻译

 

谚语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英语谚语是英语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很多英语谚语生动形象、寓意明显、富于哲理,是英语民族智慧的结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文化。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把英语谚语翻译成汉语,不仅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因为两种语言、两个民族在很多地方是不相同的,这就形成了英语谚语汉译时的不对等。例如: 英语谚语 Love me,love my dog. 翻译成汉语时变成了“爱屋及乌”,英语谚语中的形象被改变了。在翻译英语谚语时,译者应该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找到英、汉两种文化的契合点,能够运用汉语的多种表现手段,再现英语谚语的风格和丰富内涵,使译文更容易为读者接受,又不失英语谚语所具有的语言魅力。

 

一、英语谚语翻译中不对等性产生的原因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 Eugene A. Nida) 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历史传统、科学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必然存在不同。

 

1. 生存环境。英汉民族有不同的生存繁衍的地理环境。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英、汉谚语会有不同的说法,从而反映出这些差异。例如: 英语谚语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s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beast. ( 风起东方,人畜不安) 与汉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描述的正好相反。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北部吹来的寒风,与中国从东海岸吹来的和煦东风恰好相反,而英国的西风则与中国的东风相似。另一句英语谚语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the weather’s atthe best. ( 风起西方,气候最佳) 也说明了问题。英国地处西半球,属于海洋季风气候,因此在英国刮西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英语谚语中的 west wind 实际上类似汉语中的“春风”。

 

2. 宗教信仰。宗教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各民族所创造的谚语与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方,上帝是至高无上的,英语民族信仰上帝,崇拜上帝,而中国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佛教。而“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谚语反映的思想观念会有些差别。例如,佛教的因果报应,来生转世等观念,基督教共同人性和爱的观念会在谚语中反映出来”[2]81。英语谚语有“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汉语中则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除了佛教,中国受儒、道教的影响也很深。Where God has a temple,the devil has a chap-el. 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英美民族和汉族心里产生的联想是不一样的。

 

3. 民族心理。英美民族和汉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可以说明问题。例如: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狗( dog) ”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因此,英国人生活中有很多含有狗的谚语。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 ;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等等。中国人对狗多持消极态度,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等,都是含有贬义的。

 

4. 历史文化。不少谚语是与历史文化背景相关的。例如: 英谚 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 或者 Speakof the angels and you’ll hear their wings. 带有非常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与汉语谚语“说曹操,曹操到”并不对等。因为“曹操”是中国的一个历史人物。还有,英谚 Kill not the goose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 不要杀生金蛋的鹅) 是从伊索寓言里来的,中国有“不要杀鸡取卵”,是群众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5. 价值观。英美社会所提倡的个人主义 ( individuality)以自我为核心,崇尚个人相对于社会的独立自主。中国则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大家”。西方人的年龄、收入、宗教信仰及私人住宅都属于“隐私”,英语谚语 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 ( 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 反映了这种观念。西方以自我为核心的思想与中国个人服从集体的思想,还反映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在西方国家,“人们较多地从个人角度考虑战争,常常质疑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目的”[2]109。例如: Put the heads of the states in a fieldand let them fight it out. ( 把国家首领投入战场,让他们去打) ,而中国人总是“为大我牺牲小我”。还有,A cat may lookat King 和 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 反映了“人人平等”这个概念。

 

二、怎样处理英语谚语翻译中的不对等

 

奈达在他的论著《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一书中,提出了几种创造功能对等的原则,可以用来指导英语谚语汉译中不对等的处理。

 

1.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能引起对所指意义的误解,( a) 就必然在译语文本中作某些改变,或者( b) 字面翻译可以保留但必须增加脚注,说明可能引起的误解。[3]161以下的英语谚语是根据这条原则来翻译的。( 1)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直接翻译不能完全表现其意义,这时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来处理,使原谚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译为: 好狗应该得到好骨头( 意指: 有功者受赏) 。( 2)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te without breaking eggs.( 3)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果把( 2) 翻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原文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时可以套用汉语中现成的“有得必有失”。同样,( 3) 如果译成“晴天须防阴天”,也损害了意义的体现,因此可套用汉语中的“有备无患,居安思危”或者“未雨绸缪”。( 4)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此谚语源自古希腊城市对马其顿国王的抵抗,常用来说明两个勇士或两支勇敢的军队发生战斗时打斗激烈的场面,如果照字面直译的话会让中国读者摸不着头脑,可意译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 5) He does not say“Boo”to a goose. 照字面直译为“不敢对鹅说‘呸’”,没有体现出原句的意义。如果译为: “见到就吓破了胆,连‘呸’一声都不敢”[4]127,效果就好得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