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语翻译
1 名词化的定义
名词化是英语使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夸克(RandolphQuirk) 指出一个名词短语和一个分句结构有系统的对应关系,就叫名词化(norminalization)。 而 Trauth & Kazaazi (2000)认为名词化是指名词从其它词类的派生, 如动词(communi-cation, drawing)或形容词 (rudeness, the rich),但也可以从名词派生(childhood)。 Bussmann(1996)认为,作为一个能产的构词过程,“所有词类的词都可以通过名词化而被当做名词来使用”。 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 也就是说名词或名词短语还可以从小句派生, 例如, 小句 The thermometer is complex 变为 Thecomplexity of the thermometer。 因此 ,广义上的名词化现象不仅包括从其他词类,如动词、形容词等派生出名词,而且还包括从一个名词派生出另一个名词,或从一个小句派生出一个名词短语。 也就是说,名词化本身是个过程,这一过程不管是派生是零转换,其结构都是出现或产生名词或名词短语。 名词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 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名词化指的是把某个过程、特征或评价看做事物,而词性转换只是这种现象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
2 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有关名词化处理的几个问题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汉译英中出现有关名词化方面的语法错误或者译文不地道的情况。 这主要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所致。 英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两种之间存在重大差异。 汉语在表述上重视主题意识,表现为:(1)多用“人称”主语;(2)多用动词;(3)多用主动语态;(4)多用无主语句及主语省略句 ;(5)多用话题主语 ,由主题来陈述描述话题,使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很松散。 英语在表述上注重客体意识, 具体变现为:(1) 非人称主语句用的多;(2)多用名词;(3)被动句与主动句并重;(4)主语一般不能省略。 这些特征能增强英语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使得行文严谨。 思维上的差异导致语言的差异,语言差异使得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很难摆脱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要认识英汉语言之间的重要差异,从而获得地道的译文。 下面我们通过例句来看看学生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而在汉译英过程中造成有关名词化方面的错误或不地道之处。
2.1 介词后面的名词化处理
汉语中是主语+谓语结构, 学生在翻译时不考虑介词后面应该用名词性结构这一原则, 翻译时仍然译为主谓结构,违背了英语语法规则。 而正确的方法是汉译英时需要把主谓结构名词化。 在处理这种问题时有几种名词化的方法:(1)把“主语+系表结构”变成“名词所有格或名词性物主代词(从主语变换来)+名词(从表语结构名词化而来)”形式。例如:1)他尽管有病,但还是来参加了会议。误:Despite he was ill, he came to the meeting.正:Despite his illness, he came to the meeting.2)尽管年纪已高,他仍然在学习驾驶。误:He is learning to drive, despite he is old.正:He is learning to drive, despite his old age.(2) 把“主语+动词谓语结构”变成“名词所有格或名词性物主代词(从主语变换来)+名词化动词(该谓语动词的名词形式或动词 ing)”形式。例如:你如何解释你今天早上没有来开会?误:How can you account for you failed to attend the meet-ing this morning?正 :How can you account for your failure to attend themeeting this morning?(3) 把“主谓结构”变成“the fact that +主谓结构形式”。例如:你如何解释你今天早上迟到了?误:How can you account for you were late this morning?正 :How can you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 you were latethis morning?
2.2 形容词+名词的名词化处理
学生在平时的汉译英过程中由于汉语思维的影响习惯按照汉语的逻辑顺序逐字逐句地对应译为英文,而更地道的翻译方式应该是尽量使用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名词化短语。例如: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译文 1:It was the best times. It was the worst times, it wasthe wise age, it was the foolish age, it was the light season, itwas the dark season.译文 2: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从上述两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 1 只是简单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而译文 2 对相关的形容词进行了名词化。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译文 2 比译文 1 更加地道,也更书面化。
2.3 汉语单句包含多个动词时的名词化处理
中国学生习惯按照中文思维习惯逐字把汉语中的所有动词翻译为对应的英文谓语,这就造成英译文中谓语动词过多,短句过多,冗长??碌奶氐悖?环?嫌⒂锛蚪嗝髁说谋泶镆?蟆 要翻译出地道的英文,我们应根据情况把非主要的主谓结构进行名词化处理, 而只保留一个主要动词充当谓语。例如:1)那天他愿意接受邀请(动词短语 1)欺骗 (动词 2)了当场所有的人。译文 1:He was ready to accept (动词短语 1)the invita-tion, so he cheated(动词 2)all that were present that day.译文 2:His readiness to accept(动词短语 1 的名词化) theinvitation cheated(保留动词 2)all that were present that day.2)他初次尝试(动词 1)英文写作就得到 (动词 2)了老师的夸奖。译文 1:When he first attempted (动词 1)at English com-position, he won(动词 2)praise from his teacher.译文 2:His first attempt (动词 1 名词化)at English com-position won(保留动词 2)praise from his teacher.上述几个例句中汉语都有多个动词谓语,在英译时把次要句子的主谓结构名词化,只保留主要谓语动词,这样更加简洁,也更符合地道的英文表达习惯。
2.4 汉语单句压缩成英语名词化结构汉译英时, 把两个甚至更多的句子合译为英语的一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转换手法。 在合句翻译时,我们也可以把一个汉语单句压缩成一个名词化结构充当另一个句子的某种成分。 英语之所以用名词化短语在于长话短说。例如:当一种语言消失时(句子 1),也就将导致一种文化的消失(句子 2),这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一个无法逆转的损失(句子 3)。译文 1: When one type of language disappeared(句子 1),that very culture becomes extinct(句子 2)and this means a non-reversible loss of human civilization(句子 3).译文 2:The disappearance of one type of language(由句子1 压缩而来的名词短语作主语 )resulted in the extinction ofthat very culture ( 主句 ), which means a nonreversible loss ofhuman civilization(句子 3 变换成一个从句).在译文 2 中, 直接将译文 1 中的第一个单句 when onetype of language disappeared 压 缩 成 为 一 个 名 词 disappear-ance,作英译句的主语,使得译文信息浓缩,结构紧凑,主次分明。将 become extinct,中的形容词转换成了 extinction。这样做的好处,强调了一个新的词组 result in,从而突出前者是后者的因;而因和果的都不是转换过程本身的这个动作,因此在这里使用名词化就非常合理。 另外句子三中由于有“这”这个词可以把句子 3 转换成一个定语从句,从而更加强化主句的中心地位,使主题更加突出。
3 结束语
以上简单讨论了学生在汉译英学习过程中有关名词化处理的几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汉语言之间这方面的差异,让他们认识到汉英翻译时尽量采用名词化结构,以减少动词的使用,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含蓄,从而使译句的英语味道更浓,更符合英美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并恰当地再现书面语体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