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医学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1]。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有较高相关,但这些研究仅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社会支持的影响作用,却忽视社会支持是怎样通过调节人的情绪、自尊等心理变量,最终影响主观幸福感[2]。国内已有学者[3]对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研究,但针对护理专业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方面还很欠缺。本文以贫困护生为研究对象,为进一步探谈个体的自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贫困护生的自信心,自我认同感,使其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整群抽取某大学3个年级护理本专科学生355名。纳入标准:领取学校贫困助学金。其中女生331名,男生24名,年龄20~24岁。地域:城镇161人、农村194人。单亲家庭87人、双亲家庭268人、独生子女142人、非独生子女213人。
1.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包括幸福感指数量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量评定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部分。计算总分时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得分相加得分范围2.1~14.7。自尊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4级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本次测量量表Cronbach’α为0.82。将自尊量表的得分按低、中、高分为3个层次(分度区分标准为样本平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即量表分数高于平均数1个标准差以上的为高水平组,低于平均数1个标准差的为低水平组。社会支持量评定表是由肖水源1993年编制。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主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3各维度,本次测量量表Cronbach’α为0.9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对各变量得分进行统计描述;对贫困护生基本状况幸福感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幸福感与自尊及社会支持关系采用方差及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主观幸福感、自尊、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主观幸福感得分为(11.10±2.45),自尊得分为(29.72±4.16),社会支持得分为(30.95±5.72)。
2.2主观幸福感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及独生子女贫困护生主观幸福感指数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家庭类型和地域2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贫困护生幸福感与自尊的关系
低自尊水平组幸福感指数为(8.83±2.28),中自尊水平组幸福感指数为(11.23±2.24),高自尊水平组幸福感指数为(12.69±2.07),3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F=38.72,P=0.00)。
2.4贫困护生幸福感与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表2)
3讨论
3.1贫困护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本调查显示贫困护生主观幸福感为中等偏上水平,这与陆玲等[4]得出的护理本科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偏低的结论不同。贫困护生幸福感指数存在城乡、家庭差异。城市高于农村,完整家庭护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单亲家庭,可能因为城市护生原就生活在与高校相接近的环境中,相反农村的护生进入与原生活环境相差较大的高校,且护理专业女同学居多,心理更敏感些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5]。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比较无差异。
3.2贫困护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及社会支持的关系
结果显示,不同自尊水平的贫困护生,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Furnham认为高自尊者对自己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能较好地应对各类问题,幸福感相对高些,本研究结果亦证明幸福感指数与自尊总分正相关(r=0.48),自尊是幸福感的一个最有力的预测因素[6]。幸福感指数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总分均显著相关,其中与社会支持总分相关性最高(r=0.34)、其次是对支持的利用度(r=0.30),主观支持大于客观支持。表明贫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给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增加主观幸福感。Adela认为自尊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一个中介变量,它在自变量(社会支持)和因变量(幸福感)之间发挥驱动力作用,在本质上中介变量解释了这些效果怎样发生和为什么发生[7]。即当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如实质性支持,情感支持等,其自尊感提高的同时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样当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比较高时,他门会选择积极成熟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时,不仅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鼓励和关心,促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