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 » 正文

粮食产能的干扰因素

2021-4-9 | 农业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的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减少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2004-2010年连续8年粮食产量保持在300亿斤以上,每年向国家提供100亿斤以上的商品粮,自治区的粮食生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论证,使人们能够客观、充分认识自治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挖掘全区粮食生产潜力,给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我区粮食生产现状

 

(一)我区粮食生产能力概述

 

从1949年至2010年,自治区的粮食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总产量从212.3万吨增加到1811万吨,同比增长7.53倍,年均增长3.54%。1949年到2010年,我区累计生产粮食42138.4万吨,年均生产粮食714.2万吨。2010年我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薯类和大豆产量分别为175.9万吨,1161.4万吨、153.9万吨和85.7万吨。与1988年相比,小麦、玉米、薯类和大豆产量分别增加了12.5万吨、855.9万吨、92.7万吨和38.1万吨,增幅分别为7.7%、2.8倍、1.5倍和80%。在此期间,我区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几个重要的跨越:一是用11年时间实现了由500万吨向600万吨的跨越;二是用3年实现了由600万吨向700万吨的跨越;三是用5年实现了由700万吨向1000万吨的跨越;四是用4年实现了由1000万吨向1500万吨的跨越。数据表明,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区,在正常年景,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万吨以上。同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650公斤以上,名列全国前茅。

 

(二)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对经济社会的贡献1.结束了粮食外调的历史,保障我区粮食自给。粮食产量的提高,促进了我区粮食供需平衡。2.支持了粮食加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1990年后我区粮食供应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猛增。2000年,我区工业用粮139.8万吨,比1980年翻了两番;饲料用粮391万吨,比1980年增长了4.2倍。2000年以后,我区工业和饲料用粮不断攀升,特别是随着奶牛、家禽养殖数量的增加,粮食需求逐年上升。粮食产量的快速增长,为我区牲畜存栏总数保持1.1亿头(只)以上和食品加工业、酿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3.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我区是典型的传统农牧业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单一,收入渠道狭窄,近些年工资、财产、转移等非农收入发展迅速,农牧民收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粮食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始终占有相当的比重。1987年我区农牧民人均总收入593元,其中来自粮食收入216.4元,占总收入的36.5%;2010年我区农牧民人均总收入达到6787.3元,来自粮食收入2348.56元,占34.6%。农牧民粮食收入占总收入比重20年里虽然下降了1.9个百分点,但绝对量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2.7%,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达到34.4%,粮食收入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农牧民收入增长。

 

二、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问题,其本身又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根据发生作用的时间和过程不相同,可分为近期影响因素和远期影响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的近期因素包括:粮食播种面积、气候、物质投入等。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对近期粮食供给产生重大影响。影响粮食生产的远期因素包括: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开发等。这些因素的变动,往往关系着粮食的长期供给平衡。影响我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土地因素

 

粮食生产属于露天作业,数量充足且质量良好的土地资源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我区耕地资源得天独厚,现有可利用耕地1.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人均耕地的3倍多,从整体看耕地资源充足。坡度等级情况,全区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99.3%。西部的河套平原土地肥沃尤其适合小麦等作物的生长,东部四盟市地处北纬45°附近,是国际上公认的玉米带,特别适合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我区自然资源在全国来说有比较优势,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生产潜力巨大,现阶段有提高全区自然生产力的能力。在目前保护好耕地,稳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气候因素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产业。自然灾害会导致影响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区旱地约占耕地的70%,而近10年我区年平均旱灾面积约占自然灾害面积的2/3,另外还有风雹、冻害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对全区粮食产量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因此,提高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生产能力将有效减少我区的粮食损失。

 

(三)科技因素

 

科技是粮食增产的持久推动力。农业技术可分为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前者指通过引进优质良种和生物肥料等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业常规技术则指施肥技术、加工技术、节水防涝技术等的推广和普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使用一直是粮食产量提高的重要力量,对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作用非常重要。但由于施用量逐步增加,造成成本提高,土质下降,生态污染破坏严重,同时化肥等对粮食产出的边际贡献在不断递减。而农业科研与开发对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越来越大,化肥和农药等物质投入的饱和趋势使得必须通过推广和应用高新技术,提高单产,增加良种覆盖率,逐步转变我区的粮食生产发展方式,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才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四)劳动力因素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大量减少,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受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农业劳动力向养殖业转移加快。农业劳动力的减少,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的减少,使得现有人员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对机械动力的使用能力提升缓慢。因此,劳动力投入的多少、素质的高低也对粮食产出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