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生物科学论文 » 正文

哀牢山的夜间迁徙鸟

2021-4-9 | 生物科学论文

 

鸟类迁徙指候鸟在越冬和繁殖地之间定期的集群飞迁。绝大多数候鸟,特别是小型食虫鸟、食谷鸟、涉禽和多种鸭类在夜间迁徙,少数候鸟昼间迁徙或者昼夜迁徙(常家传等,1998)。候鸟在中国西部至南亚、东南亚的迁飞路线上,要翻越云岭这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遇到多雾天气,因迷失方向而在有亮光的山坳降落聚集,这些地方为夜间迁徙鸟类聚集地。云岭的鸟类聚集地有规律集中分布在罗坪山、点苍山及哀牢山一线山坳东坡(吴金亮,李宗强,1999)。鸟类聚集地是研究鸟类及其迁徙规律的重要地方。国外有许多研究,例如,Susanna等(2001)在瑞典南部的研究发现,天气,特别是风力和风向对鸟类迁飞影响巨大;Bonter等(2008)利用雷达技术在北美五大湖区的研究发现,地面景观农地活动与鸟类的迁徙或其他活动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并呼吁关注候鸟迁徙聚集地的地面景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通过鸟类环志研究鸟类的迁徙问题(楚国忠等,1998),其中,在云南省开展的鸟类环志工作较多,如在大理巍山(杨荣等,2004)、南涧凤凰山(黄石林等,2006)、新平哀牢山金山垭口(杨婷等,2009)等地有过较深入的研究。位于云南省南华县境内哀牢山北段的大中山是一个重要的夜间迁徙鸟类聚集地,但是对这个地点的鸟类情况还不太清楚。本文依据2010年和2011年的鸟类环志资料,并参考1997年的数据,讨论夜间迁徙鸟类的组成和数量特征,为鸟类环志工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概况

 

1.1研究地概况

 

哀牢山北段的主山脊有五顶山、祭龙山、大尖山、百草山、大中山、百草岭、打雀山等19座山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为11℃,年平均降水量为1840mm,垂直变化明显(刘军,2005)。南华县境内哀牢山山脊南北长33.0km、东西宽16.1km,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4'51″~100°55'56″,北纬24°43'29″~24°56'37″。大中山位于楚雄州南华县(图1),曾经是国营林场,1995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纳入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面积25237hm2,森林覆盖率94.7%,保存有大面积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刘军,2005)。在大中山,北纬24°51'31.3″、东经100°48'19.76″、海拔2433m的西北坡山坳,每年秋季有大量候鸟途经本地迁徙。该地的植被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及次生灌草丛组成,为保护区的缓冲带。

 

1.2研究方法

 

在2010年9月28日至11月1日、2011年9月2日至11月7日期间,使用ATX专用捕鸟雾网(孔径36mm、长12m、高2.6m)和诱捕灯(500W的白炽灯及电源)进行捕鸟环志。每天张网捕鸟的时间是20∶00至翌日7∶00,共11h。对捕获的种类依据《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进行鉴别,照相和测量鸟的体重、体长、翅长、尾长并环志后放飞。1.3数据处理计算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为:H'=-∑si=1PilnPi)、Pielou均匀度指数(计算公式为:Jp=(-∑si=1PilnPi)/lnS)和优势度(计算公式为:C=(Pi)2),式中,Pi为种i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S为物种数目。用相似性系数公式[S=2c/(a+b)]计算2010年和2011年捕获鸟类的相似性,式中,a和b分别为2010年和2011年捕获的鸟类种数,c为两年共同捕获鸟种。依照蒋志刚和纪力强(1999)计算信息测度G-F指数。科间多样性F指数计算:对于一个特定的科k,Dfk=-∑ni=1pilnpi,其中,pi=ski/Sk,Sk=名录中k科中的物种数,ski=名录中k科i属的物种,n=K科中的属数;整个名录F指数:DF=∑mi=1Dfk,其中m=名录中鸟类的科数;属间多样性G指数计算:DG=-∑pj=1Di=-∑pj=1qilnqi其中,qi=sj/S,S=名录中鸟类物种数,sj=名录中鸟类j属中的物种,p=鸟类名录的属数;G-F指数=1-DGDF。规定:单种科DF=0;非单种科越多DGDF越小,则G-F指数越高。

 

2研究结果

 

2.1组成和数量

 

两年环志调查与1997年资料结合起来后,共捕获夜间迁移鸟类2330只,共108种,隶属于10目24科(表1)。在科组成方面,雀形目最多,为13科(占总捕获科数的54.2%),鹃形目次之(8.9%)。捕获种数居前5位的科分别是:莺科(17种)、?科(14种)、鸫科(14种)、杜鹃科(9种)、鹭科(8种)。在捕获数量方面,雀形目鸟类的数量最大,1825只(占总捕鸟只数量的78.3%);捕获数量居前5位的科分别是??科(占总捕获数量的17.6%)、?科(15.3%)、鸫科(15.1%)、莺科(11.7%)、伯劳科(10.5%);居前5位的种类分别是树鹨(占总捕获数量的17.0%)、红喉姬?(13.4%)、红尾伯劳(9.8%)、红喉歌鸲(8.7%)、栗?(4.8%)。在捕获的鸟类中,猛禽(2种,4只)、攀禽(13种,258只)、陆禽(8种,76只)及鸣禽(67种,1825只)共90种2163只,占捕获种类的83.3%、捕获数量的92.8%;涉禽等水禽有18种167只,分别占捕获种类的16.7%、捕获数量的7.2%。可见,在大中山环志捕获的鸟类,虽以猛禽、攀禽、陆禽及鸣禽的鸟类为主,但水禽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2.2时序变化

 

2010年的环志工作时段为9月28日至11月1日,有效工作日为20d,共捕获1064只66种;2011年为9月2日至11月7日,有效工作日为44d,共捕获1026只86种。在环志过程中,满月和其他无鸟类撞网天气的时期为不工作日期。除去不工作日期,2010年环志期间,每天捕捉到的鸟类呈现出开始期、高峰期、结束期的变化特点,开始期(9月28日至10月6日共8d)捕获数量较少,平均每天捕获22.9只,高峰期(10月8日至10月14日共7d)捕获数量最大,平均每天捕获118.6只,结束期(10月15日至11月1日共5d)捕获数量最低,平均每天捕获10.3只(图2)。2011年调查时每天的鸟类捕获数量也有差异,但捕获数量未呈现明显的开始期、高峰期、结束期的特点(图3)。总体上,每天捕获鸟类的种数和数量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捕获种类较多的日期,捕获数量也较高;捕获种类较少的日期,捕获数量也较少。但是,捕获鸟类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即:捕获种类少的日期,捕获数量不一定小;而捕获数量最大的日期,捕获种数并不是最多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