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 » 正文

科技对粮食安全的作用

2021-4-9 | 农业

 

1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

 

在世界科技尖端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在发达国家为谋求能源及其他资源加快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形势下,粮食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直接用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全面、有效扼制的手段。粮食安全问题也随即在21世纪甚至在未来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影响到社会稳定、国家完整甚至是民族存亡的核心问题。围绕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和食用安全而展开的各种科学研究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众所周知,粮食是需求弹性极低的生活必需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对粮食都具有较高的刚性需求。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kg,年均增长1.1%。但是,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消费需求矛盾与日俱增。长期以来,在历次国际政治经济的各种竞争当中,粮食作为关乎国家利益的战略物资,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纵观我国粮食生产状况,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粮食供需形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较好局面。200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突破5300亿kg;2010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更是达到5464亿kg[1],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5000亿kg以上。但是,在世界粮食贸易领域,我国依然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目前,世界每年的粮食贸易总量在2.6亿t左右,仅相当于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50%。我国粮食国内消费量的1%,就相当于世界贸易总量的2%。特别是大米,世界年贸易量不到3000万t,不足国内消费量的20%。这决定了中国粮食供给的内生性极强、外向性不足的特征,利用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寄希望于大量进口粮食,不仅靠不住,而且极易受制于人;中国粮食需求以口粮直接消费为主,占粮食总消费量的50%,加工转化不到45%,而发达国际口粮直接消费平均只有22%,美国只有10%,粮食的需求弹性很大[2]。

 

对于我国而言,人口压力始终是影响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因子,2011年4月,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总量已经突破13.3亿人,原先预计的到2015年达到14亿人的推测目标将会被轻松突破,如不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原先预测的至203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6亿人的大关将提前到来。对此,在耕地面积已经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农作物单产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至少提高50%以上,才能保证粮食的安全供给,然而,事实是在这期间耕地却在继续减少,水资源匮乏和分布不均匀的情况逐渐加剧,以及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可能形成对粮食稳产、增产的掣肘,此外,难以预期的各种自然灾害还有可能引起粮食生产的短期波动[3]。这显然是一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如果中国粮食供给出现的缺口可以通过贸易解决,那么就目前世界粮食市场每年总供应量2.36亿t,中国每年消耗4.9亿t粮食的现状来看,中国仅大米就需要1.8亿t,也就是说,如果中国靠进口粮食过日子,这么大的贸易量不但会造成粮价疯涨,更重要的是,国际市场的粮食贸易量根本满足不了需求。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安全出现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救得了[4]。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的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不低于395kg的要求,我国还需要增产0.93亿t粮食,使粮食总产达到5.93亿t以上。由此看来,中国的粮食问题将是长期性的,当前的暂时安全并不能代表未来的粮食安全。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受除人口以外的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外,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当前的挑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都是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加大对粮食产量、品质的科学研究,对我国粮食安全将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2科技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科技在此刻不断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解决方案。科技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困难与挑战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已将科技强国作为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2009年,我国的科技投入为3225亿元,同时形成了5000万人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农业领域特别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作物生产及其相关产业,是生产力诸要素集中体现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高科技在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粮食安全等重大、全球性难题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国8000多个良种育成与推广成果、96%以上的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的农业科技入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连续7年粮食增产、连续4年超万亿斤的粮食产量、每年5.6万t农药施用减少量、30%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52%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等,可以说农业科技的成果斐然,在无数次的挑战与危机面前,成功扮演了第一生产力的角色[5-6]。“十五”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并大力提倡以自主创新实现国内科研实力的真正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的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到5~10年,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领先世界。农业科技已经成为离国际水平最近的领域。在短短的10年间,我国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粮食)科研的投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等纷纷向农业领域倾斜,同时,也加快了相关科研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中试熟化和推广普及。

 

农业科技的贡献率逐年提升,2006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此后逐年以1%的速度递增,2009年已达到51%,2010年顺利地达到了52%。特别是2007年以来,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水稻等10个大宗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7],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50个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有945个岗位专家、970个综合实验站参与其中,形成了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作物育种和高产研究领域的专家与创新团队刻苦攻关,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抗性、高产量作物新品种。我国以农业多项科技领先、超越世界当今先进水平的方式带动了其他行业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的科研攻关热潮。农业特别是作物等基础研究领域的辉煌成果,在我国的科研自主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榜样作用[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