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农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证,粮食生产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大局。绥化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一直位于全省前列,粮食产量多年来保持全省1/4比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整合各方面优势,深入挖掘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省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素分析
粮食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受到社会、经济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利用的资源包括光照、降水和土地资源;所投入的劳动资源包括机械、畜力等固定资产,也包括种子、肥料、饲料、农药、农膜、电力等流动资产。除上述投入外,还有劳动者和技术等社会投入,并且受到社会大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影响。总体看,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耕地因素。土地是粮食生产之母,优质的耕地是提高粮食产能的根基。提高粮食产能不仅需要稳定并扩大耕地数量,更需要提高耕地质量。2000年世界谷物产量比20世纪80年代增长90%以上,来源于扩大耕地面积的部分只占4%,96%是通过提高耕地质量进而提高粮食单产而实现的。优质的耕地资源对提高粮食产能至关重要。
(二)基础设施因素。持续不断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提高粮食产能的根本保证。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道路、商品粮棉生产基地、防护林、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是否健全完善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而持续的影响。
(三)科技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粮食产能的不竭动力,在粮食生产中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对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绥化市科技对粮食生产贡献率在50%左右,如果达到发达国家的60—70%,粮食产能的提高还有很大的潜力。
(四)劳动力因素。劳动力要素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管理技能、配置资源技能对劳动生产率有决定性作用,劳动力质量高低以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为衡量基准,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力粮食生产成本不一,文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收入越高,利润越多。
(五)环境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粮食产能的提高提供持续的支撑,包括气候条件、生态污染、病虫害防治等。环境因素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消耗和对污染的整治。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提高粮食产能、生产安全优质的粮食意义重大,如果不注重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条件及持续提高粮食产能将产生长远的危害。
(六)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提高粮食产能的外在保障因素,政策因素包括价格、投入、风险补偿、市场管理等诸多方面,科学合理、务实高效的政策对提高粮食产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绥化市粮食生产现状
绥化市幅员面积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6万,其中农业人口425万。全市耕地面积2500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始终保持在2200万亩以上。201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305亿斤,增长13.3%,有5个县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肇东多次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殊荣。
(一)高产创建拉动作用明显。2008年以来,全市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即百万亩玉米高产攻关工程、百万亩大豆模式化栽培工程、百万亩水稻提档升级工程)、“庆北绥”水田高产攻关、“肇兰青”玉米吨田、“海绥北”大豆高产田等粮食高产创建重点项目,以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为主体,突出31个核心示范区建设,落实高产创建总面积1652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2%,核心区1000万亩粮食总产达140亿斤以上。
(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全面落实新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加大农民培训了力度等有效措施,农业标准化技术覆盖面达到93%以上,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实现52.8%;积极推广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标准化种植模式,三大作物优良品种率达到98%以上。
(三)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09年以来,全市共引进涉农项目90多个,合同资金80多亿元,大部分都用在农业强基固本工程上。全市已建成大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79座,总库容7.6亿立方米;打抗旱水源井9万多眼,修塘坝564座,江河堤防1385公里,水田控制灌溉面积110多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90多万亩;全市大、中、小型拖拉机已发展到10万多台,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348万千瓦,农机总值达22.3亿元,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了82%。特别加大了千万元农机合作社建设力度,已建千万元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05个,总投入资金13.49亿元。
(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全市农防林网有效庇护农田达17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97万亩;治理小流域266处;治理大、小侵蚀沟6000多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积506万亩,生态修复面积119万亩;全市森林覆被率达13.6%,测土配方平衡施肥面积1200万亩,化肥利用率达到35%以上。尽管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绥化市粮食生产发展轨迹和长远趋势看,仍存在着很多急需改进的制约性问题。
(五)土壤肥力逐年下降。由于有机肥投放锐减,化肥使用量过大,导致土壤肥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引以自豪的黑土地逐渐变得“薄、瘦、硬”。黑土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锐减到20—30厘米,部分耕地犁底层仅为10—15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建国初期的7—11%下降到现在的3%左右。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下降甚为严重,造成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差,耕作层浅薄,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不耐寒,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