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后现代主义对体育教改的作用

2021-4-9 | 体育

 

1后现代主义

 

1.1后现代主义探源

 

后现代主义思想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原仅指称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现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以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主义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趋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新的形式阐释世界为特点的文化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20世纪90年代后期,哈贝马斯等人运用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对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话语权和话语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0年前后,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运用后现代主义思考教育课程改革问题。

 

1.2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第一,非哲学,“非哲学”是一种思维取向,一种态度,一种对传统的“哲学”观念进行非难的态度;第二,非中心化,非中心化思潮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性的主客体,为人们重新审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空间;第三,反基础主义,认为不存在任何指导我们的永恒的、中立的、超历史的知识基础或框架;第四,非理性主义,向理性的权威性发难。

 

2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标准———4R课程标准

 

第一,丰富性(richness),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功能性或多重解释,每门学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和特点,这种丰富性能创造各种领域以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第二,回归性(recursion),是指人类将思想回转到自身的能力,认为课程不存在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不应该视课程为孤立的单元,强调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反思──指导实践──再反思;第三,关联性(relation),指赋予课程以丰富的模体或网络,“教育联系”通过回归性发展课程的深度,使课程结构达到以时间为导向的内在联系,时间使“情况、情境、联系不断变化”;第四,严密性(rigor),指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认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严密性是四个标准中最重要的,它防止转变性课程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

 

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影响

 

3.1对体育教学课程教学目的确立的影响

 

从目标“制导”到立足于过程,后现代课程观通过从对文化的认知与回忆到理解与生成的转换,使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落实,从而使体育教育真正地由肤浅的外在适应逻辑转向深刻的内在超越之路。在后现代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绝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对所学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基础知识本身是否弄懂、是否明白,而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课程文化的自我建构。

 

3.2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的影响

 

后现代课程观视学生的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接受与掌握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而进入教育过程的,他们是合作者。

 

3.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影响

 

第一,平等,体育教师应在技术知识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适当树立自己的威信,但应在人格上、情感交流上与学生是平等的;第二,对话,体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运动知识、技术技能,更要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品质,而只有对话,才能使体育教师和学生在精神层面实现相互沟通。第三,宽容,体育课堂气氛必须是宽松的、自由的,而只有宽容才能创造出这种和谐气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主旨。第四,理解,师生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关系,在学校体育领域乃至在整个学校教育领域,只有相互间的理解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3.4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体育教学课程评价的影响

 

第一,评价内容的个性化。自主形成的主体体育文化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更加强调对学生理解和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能力的评价,更加强调学生对所选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第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应确立“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评价观,教师、学生均为评价的主体。第三,教学评价的即刻口头化。教师、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技能的创造性理解是有一定的背景的,是即刻的,而不是随时间的推移可逆的。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不同想法表述出来,以满足学校体育课程的丰富性特征需要。

 

4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4.1建构“预成性”和“生成性”共有的体育教学课程目标体系

 

应建构一种“预成性”和“生成性”共有的体育课程目标理念,随着课程的进行,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思考与探讨,不仅能理解课本上那些诉诸文字、行之成文的“预成”目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拓展蕴涵的深层次“生成”目标。

 

4.2建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共有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在体育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应建构“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共有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内容包涵社会共有的“终身体育”精神文化和个人的经验的主观认识,并且需要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气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