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电影电视 » 正文

宰相刘罗锅的叙事结构

2021-4-9 | 电影电视

 

“不是历史,而是民间传说”,这便是《宰相刘罗锅》创作的自我定位。在每一集的片头,剧编导都在用字幕的形式反反复复强调着这一创作原则。而片尾的主题歌则更像是对该剧创作手法的一种总结和诠释。“我听爷爷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故事里有多少非非是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故事就是故事。”如同歌词中所讲的一样,《宰相刘罗锅》是剧编导对观众讲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昨天,所以故事也许是真实的,也许从未有过。所以对于故事的是否真实,观众大概不必过于认真,因为故事不是绝对真实,而是相对模糊的真实。一切都只是故事,是关于刘罗锅,关于乾隆爷,关于和?的故事。于是,对于故事模糊真实性的认知态度便成了鉴赏该剧的前提条件。如果观众从史实出处是否真实的角度来对本剧进行鉴赏,则背离了剧作原创者的初衷。“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由此可见,人物和情节是该剧叙事结构中两个重要的主干因素,也是我们对该剧进行鉴赏的两个重要的方面。

 

一、人物角色的三角设置

 

《宰相刘罗锅》在人物设置上采用了合理的角色搭配、设置。利用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推动电视剧的叙事。其中,角色的三角设置是该剧最大的特点。《宰相刘罗锅》按照正面角色、仲裁者、反面角色来设置角色。刘墉是正面角色,他为民请命,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清官。乾隆是仲裁者,他掌握着生杀大权,是最高的权力象征。和?是反面角色,他拍马溜须、一味钻营,对金钱和权力疯狂追逐,对于百姓则残酷压榨。仲裁者乾隆皇帝处于角色三角的顶端,掌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为臣子的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刘墉与和?,则同处于角色三角的下方,享有同等的竞争地位。正是在这种角色三角设置的抽象层次上,人物被体现为一些典型模式中的角色:如争夺(主体、对手;帮助者、反对者),追寻(主体、对象;帮助者、反对者)等。

 

该剧中正面角色与仲裁者、反面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电视剧叙事的主要推动力。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以及仲裁者之间相互的动作或行动构成了该剧叙事的主要线索,它们之间的动作或行动决定了故事发展的方向。先来看看争夺模式中主要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争夺是电视剧中比较常见的角色设置模式。在剧作的开始部分,便有一处以争夺为模式的角色设置。六王爷的女儿准备手谈择婿,围棋招亲。此时,刘墉是正面角色,是争夺格格的主体。乾隆既是仲裁者,又是刘墉的对手,与正面角色形成对立。和?是反面角色,充当乾隆的帮助者,是刘墉的反对者。而争夺的方式则是刘墉与皇上之间进行的围棋大战。当乾隆的皇帝身份被确认后,刘墉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场争夺他如果输了,可能会被杀掉;如果他赢了,照样会被杀掉。面临这种两难抉择如何应对,就成为一种紧绷观剧兴致的角色冲突设计。一面是势单力孤的刘墉,一面是群臣拥戴的皇帝,这场争夺在众臣“皇上圣明”的欢呼中似乎已经作了一个应有的了断,那就是刘墉必输。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刘墉面对巨大压力,依然不卑不亢地赢了乾隆,赢了格格的芳心,最后用“成人之美”感谢了皇上的不杀之恩,了结了这次争夺。正是因为主要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使得争夺模式下的角色冲突格外引人注目。再来看看追寻模式中的角色设置。追寻模式也是该剧常用的角色设置模式之一。刘墉为民女李秀清申冤一段就是利用追寻模式来进行角色设置。此时正面角色刘墉为主体。追寻的对象是为民申冤的正义。反面角色是和?、仲裁者为乾隆。反对者是顺天府尹,帮助者是张成、刘夫人。

 

刘墉化装入顺天府替李秀清讨还公道,要求顺天府尹释放蒙冤被抓的李秀清,并要求严惩杀人凶手馗海。顺天府尹由于受和?暗中指使,所以不管是非曲直更加恣意妄为,将刘墉痛打五十大板后打入大牢。刘墉被打入大牢,追寻正义受阻。此时,必须要有帮助者来解救,才能使刘墉转危为安,才能使追求正义的行动继续进行。于是,刘墉的仆人张成进入顺天府的大牢将刘墉解救。此时知道刘墉身份的顺天府尹大惊失色,不得不将案件的实情和盘托出,并指出由于受和?的指使才使得案子一错再错。到此,顺天府尹已经失去了反对功能,而具有更大反对功能的和?作为反面角色登场了。刘墉将顺天府尹的供词给和?看,和?表示自己尚不知情。于是刘墉便以自己不上朝为名,逼着和?答应把自己的小舅子馗海打入大牢。这时,追寻正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只是把馗海关入大牢并不能完成追寻正义的进程,只有把馗海绳之于法才算有个了结,于是,仲裁者乾隆引入其中。听说刘墉被打,乾隆亲自登门拜访,以示关心,在刘墉家中碰到了前来求情的和?。刘墉欲擒故纵,先奏请皇上嘉奖和?深明大义,能够大义灭亲斩杀自己的小舅子。

 

皇上非常高兴,此折恩准。刘墉再奏诛杀徇私舞弊、包庇罪犯的顺天府尹,再得皇上恩准。正当皇上准备与刘墉谈谈书法之道,刘墉又掏出了第三本奏折。皇上被刘墉一本本奏折烦得够呛,本以为刘墉负伤在床无折可奏,可以享享清闲,特来谈谈琴棋书画之道轻松一下,没想到刘墉依然保持“一日三本”的风格,一气之下准备打道回府。如果皇上回宫,那么馗海的案子依然无法定夺,于是刘夫人挺身而出,以为皇上做莲子羹为由,留住了皇上。刘墉趁机奏请皇上将逼人致死的馗海绳之于法。和?向皇上求情,说馗海是自己的亲戚,求皇上网开一面。皇上要刘墉看在和?的面子上放馗海一马。刘墉则利用皇上“要奖和?则必杀馗海”的这个结论巧妙地将馗海杀掉。到此为止追寻正义的行动似乎应该全部结束了,因为馗海已被正法。但剧编导却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角色之间继续进行着矛盾的冲突。

 

乾隆对刘墉挑自己话根的做法十分不满,他利用刘墉的逻辑反问刘墉,“如果我让你死,你是不是也去死呀?”和?听到这句话后立刻添油加醋,欲置刘墉于死地。刘墉无奈,只得答应皇上,自寻死路,便问皇上想让他怎么死法。皇上开玩笑让他投湖自尽,然后便与和?下棋为名,不动声色地观察刘墉这次如何脱身。泡完澡之后的刘墉,跪倒在皇上面前,说自己本已投湖自尽,但碰到了同是投江的屈原大夫。因自己不愿把乾隆比作昏庸无道的楚怀王,所以挣扎着又活了过来。一番话说得乾隆喜形于色,于是赦刘墉免死无罪。至此整个追寻过程才全部结束。当然,争夺模式和追寻模式之间的区分也不是完全绝对的。有时二者之间是相互交叉的,争夺模式中会掺杂着追寻正义的成分,追寻模式中也会夹杂着争夺的痕迹。角色的设置不仅使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引人观看,还使得荒诞的情节得以合理地引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