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外国文学论文 » 正文

波特文学中的叙述者

2021-4-9 | 外国文学论文

 

一引言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20世纪以来公认的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数目虽然不多,却篇篇皆为精品。作为1966年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1967年美国文学艺术院金质奖章的获得者,波特以其完美的艺术风格、准确生动的文字及作品中蕴含的深远寓意,广受读者欢迎。1965年出版的《凯瑟琳•安•波特小说合集》代表着其创作生涯的高峰,自出版就受到美国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多数短篇小说在情节上缺乏一定的相关性,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大多缺乏系统性。本文试图结合叙事学中关于叙述者的研究理论对波特小说中看似传统实则客观的叙述者进行分析,力图探讨这样一个客观的叙述者对作品主旨的传达起到的重要作用。叙述者是叙事学的重点概念之一。叙述者即讲述故事的人,他可以提供关于人物事件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的全方位信息。任何文章都有其叙述者的存在,只是有时候叙述者不以“我”出现。

 

叙述者对于叙事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他叙述文章,他影响着读者对于文章的解读,他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左右着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及感情(Prince,1982:13)。必须注意的是,叙述者并不等同于作者,叙述者只是作者创造出来叙述文章的产物,“是受到作者驾驭的工具,或算是一种建构,抑或只是作者的计谋”(Abbott,2002:63)。而本文的重点在于对文本中的叙述者所带来的文学效果进行阐述。文学发展至今,见证了关于叙述者的重大转变。越来越多的作家极力隐藏自己对人物或情节的价值评判,因此他们创造出来的叙述者也就越来越客观。当今客观叙事有两大趋势,即对外在世界的复制和对内心世界的实录(胡亚敏,2004:48)。波特也不例外。根据韦恩•布什的定义,客观指的是一种中立的态度,对任何价值观,任何事物的好坏都能带着一种冷漠的态度(Booth,1983:67-68)。而这样一种客观的态度正是波特大多数作品的共同特征之一。波特作品中的叙述者,虽然多数时候是全知全能的,但同时却是有选择性的叙述。他隐藏起自己的态度,对故事场景进行原原本本的还原;通过展示人物动作,复述人物对话来重建场景;揭露人物内心世界,但同时却保留着人物思绪的混乱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把自己对读者的影响缩减到最小,作品中的叙述者也越来越沉默。与传统叙述者不同,现代的客观叙述者渐渐放弃了对故事人物评头论足的权益,旨在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获得每个人独特的见解。

 

二对外部世界的重建

 

在波特的作品中,叙述者总是运用简单但同时准确的语言,或是指示人物动作,或是描述周遭环境或人物外表,又或是报告人物话语。叙述者就像一台摄像机,诚实记录镜头里的一切,唯一不同仅在于叙述者是用话语进行拍摄。

 

比如作品《偷窃》。这篇小说是关于一个对于自身权益不甚在意的年轻女性。这种性格使她在面对冲突时一味的妥协让步,然而这样一种妥协让步实质上是对她自身权益的一种变相侵害,使她失去了许多原本应该属于她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为了她自己的小偷。在这样一篇别出新意的作品中,叙述者并没有费尽心思去别出心裁,反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重现场景。

 

Shehadthepurseinherhandwhenshecamein.Standinginthemiddleofthefloor,holdingherbathrobearoundherandtrailingadamptowelinonehand,shesurveyedtheimme-diatepastandrememberedeverythingclearly.(Porter,1965:59)这是小说的第一段。没有任何的介绍或者铺垫,叙述者直接开始讲述。三个简单的动词“standing”、“holding”、“trailing”迅速的帮助读者建构出场景。名词“purse”加上小说题目“theft”,立刻形成了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通过回忆,女主人公很快找到了答案,但是她的反应却不若一般人。

 

Shecameoutofthebathroomtogetacigarettefromthepackageinthepurse.Thepursewasgone.Shedressedandmadecoffee,andsatbythewindowwhileshedrankit.(Porter,1965:63)从以上的片段我们仍然会发现,叙述者的描述相当的朴素,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came”、“get”、“gone”、“dressed”、“made”、“sat”、“drank”,一系列很简单的动作,没有任何修饰性的形容词。看似冷静的叙述者,没有浪费任何笔墨去形容女主人公是如何的淡定冷漠。相反的,叙述者就像女主人公边上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客观的汇报他所观察到的事物。女主人公是在洗澡时发现钱包不见了,需要穿戴整齐无可厚非,但她甚至能安然煮好咖啡并且靠窗喝完。简单的动作描绘出女主角悠哉的步调,这种不同寻常的反应有效的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甚至这种休闲的节奏和读者焦急的心态能够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引发读者的进一步参与。

 

又比如小说《他》。这篇小说讲述了韦伯一家人的生活。韦伯一家育有三子,其中包括一个存在智力缺陷的儿子。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同样将他极其客观的描述发挥到极致。“他”的一举一动,叙述者都原原本本的复述。通过简简单单的动作描写,反而能够使读者直面这个有缺陷的孩子,从而激发出人类最本能的同情之心。故事接近高潮的部分“,他”由于严寒而得病,却由于家人无力医治而被迫被送往当地的救助机构。

 

Hesatthereblinkingandblinking.HeworkedHishandsoutandbeganrubbingHisnosewithHisknuckles,andthenwiththeendoftheblanket.Mrs.Whipplecouldn’tbelievewhatshesaw;HewasscrubbingawaybigtearsthatrolledoutofthecornersofHiseyes.Hesniveledandmadeagulpingnoise.(Porter,1965:58)这是临行前的一段描述。即便如“他”一般“,他”也能够体会悲伤。朴素然而却精准的语言把这样一个单纯的孩子最朴实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有效的在读者心中唤起共鸣。相反,如果叙述者直接煽情的描述这个孩子在知道自己即将被送走之时是多么多么伤心,那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由于有了叙述者的声音而被拉开,读者无法直面人物,第二手的情感远没有那么真实。同时人物“他”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如果能把内心世界描述出来则会显得不切合实际。叙述者这番自然纯朴的语言反而表现出人类体会悲伤的这样一种情感本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