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学理论论文
优秀文化的积淀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影响深远。
儿童甚至是幼儿期,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是惊人的,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在儿童时期适时地给他们播种下文学的种子,对其未来的学习,甚至是做人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以教材为点,辐射学生阅读面的广阔天地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为例,以课本的教材经典为点,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作者及相关作者广阔的面的创作天地,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更加详尽地了解作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和作者表达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阅读中默默地对比不同作者迥异的创作风格。
教材中《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两篇课文虽然其本身不是经典,但他们都非常好地介绍了文学经典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记》的诞生等情况,教师有义务隆重地推荐孩子们阅读。
年级、学期不一样,教材的变化使得学生应读的经典书籍也随之发生改变。教师得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正确区分教材中的经典与非经典;区分好后,根据经典的作者和经典本身,再确定与之相关的文学经典作品,并指引学生有效地阅读经典。
二、以教师主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指导策略
选好经典的书目、文章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怎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使他们静心享受文学经典的滋养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1.低门槛的无条件阅读给学生的精神松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是阅读文学经典的起步阶段,教师应更多地指导学生怎么去阅读,领悟阅读的乐趣,尽量不给学生提出诸如读的数量、质量、时间上的硬性规定。有些学生,有些书,有些地方也许暂时读不懂,没关系,适当地不求甚解是需要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那些个不懂一定会自行消解的。如果谁好大喜功,想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不但不能使学生很顺畅地走上经典阅读之路,而且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反感,产生经典抵抗情绪,这是令人非常尴尬和惋惜的。
2.指导好经典阅读。教师在推荐给学生读什么作品前,自己要认真研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指导起来才有针对性和感染力。推荐给学生读时,老师还要和学生一起读,用老师的榜样渲染带动和感染学生读的兴致和热情。每一个班集体都有一个甚至几个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的学生,教师还要善于发动和鼓励这些班级的核心人物加入到阅读经典的行列。教师、核心学生的双重榜样力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经典最有效、最实在的就是常规化的读书活动。
常规活动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
具体项目可以有:每日一读,利用晨读课的固定时间大家集体朗读一篇与教材经典相关的文学经典,对于特别经典的段落可以尝试背诵;每日一议,学生对当日集体朗读甚至背诵的文章进行简短的针对文章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点评,学生的点评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更好之别,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行;每周一交流,每周利用一节固定的课就一周以来学生的所读、所想、所记进行交流总结,对于一周中涌现的公认的读书积极分子,予以口头、小奖状甚至是物质上(例如一个小书签等)的小奖励;每月一汇报,每个月的月底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大家对一个月以来共读的一两本文学经典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将自己的读书成果进行展示。
3.采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个体阅读,或集体阅读,等等。所谓个体活动不是单个活动,而是指班级中在阅读经典方面比较突出,感受性很强的几个学生面向群体的活动。班级中的读书佼佼者,相对来说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为了更好地释放他们的活力,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一学期举行一到两次的诸如小小讲座(关于读书经验介绍、人物评论、读书心得等方面)的活动,活动的结尾部分留有一定的时间给演讲者“答记者问”。这样的活动无论对讲者还是听者都意义深远。
现在几乎每个学校每个学期或者每学年都会举行轰轰烈烈的读书节活动。校级的读书节活动非常好地推动了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我们学校成功举办了六届读书节活动,活动中学校先后邀请了曹文轩、杨红樱、黄蓓佳等来学校做讲座并签名售书,知名儿童作家的到来掀起了学校一浪一浪的读书热潮。当然,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班级举行读书活动时应根据所执教年级、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活动。
4.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读写不分家,写离不开阅读,阅读更离不开写。个性化的仿写、创作,让学生在内化自己的阅读收获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深化了自己的阅读理解,使自己的阅读和习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在学生阅读经典的起步阶段,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当学生的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在老师的信任、期待中逐渐养成阅读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总之,老师指引学生从教材经典走向文学经典,这是学生享受文学经典滋养的一个有效路径,但不是唯一路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列举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生的阅读篇目,学生除了阅读教师所列出的文学经典外,读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更多的与教材经典无关的文学经典去读。
多方位、多角度的阅读才能真正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文学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