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作为面向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普遍开设的英语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被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蔡基刚先生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其大学英语教育研究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与众多大学英语教育研究者系以英语专业教育研究为主业、以大学英语教育研究为副业所不同的是,蔡基刚先生20余年来一直主要致力于大学英语教育研究,这正是蔡基刚先生在这一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形成独到见解、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原因所在。蔡基刚先生在大学英语教育研究领域的论著颇丰,要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其大学英语教育思想中获得诸多启示。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问题
教育部领导的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属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初开始启动,迄今已有10年时间。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至今,各界普遍关注其效果到底如何。对于这一问题,因评价立场与指标方面的差异及大学英语教育本身的复杂性,主要存在肯定、否定和折中3类结论。无论评断结论如何,反思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状况,以下几个问题显得非常突出:第一,大学英语教育性质观固化。大学英语教育性质是指大学英语教育的属性定位,学界对大学英语教育性质的主要观点包括“通用英语说”、“专用英语说”和“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结合说”3种[1]。由于历史惯性与政策局限,各高校(尤其是一般高校)对大学英语教育性质的认识与界定主要仍为通用英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结合的大学英语教育性质观在实施中也主要倒向了通用英语,而切中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现实问题且符合世界范围内公共英语教育主流的专用英语的大学英语教育性质观在实践中却未被广泛推行。第二,大学英语教育目标设置虚化。基于固化的通用英语的大学英语教育性质观,大学英语教育目标相应地被设定为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一目标设置忽略了学校、学科、学生差异,以统一的标准套用至全体受众,致使教育目标虚化。第三,大学英语教学应试化。当前,许多高校(尤其是一般高校)仍然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与学生学位授予甚至教师绩效考核直接挂钩,过度推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致使分“级”应试教学被强化,而能力(水平)培养则被弱化,在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上也主要以是否有利于应试为标准。
二蔡基刚大学英语教育思想述略
(一)关于大学英语教育性质
蔡基刚先生是持“专用英语说”的学者中最为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而且论述完整的代表人物。专用英语(ESP)包括学术英语(EAP)和行业英语(EOP)。学术英语又可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用学术英语(ESAP)。蔡基刚建议将EGAP汉译为学术英语,将ESAP汉译为专业英语(通常,专业英语英文全称SpecializedEnglish,简称SE),认为它们与EOP(行业英语)一同构成了专用英语的三种类型[2]。蔡基刚认为中国大陆大学英语依然坚守基础英语教学是一个方向性错误,一成不变的基础英语定位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教学上应试教学、学习上普遍懈怠和系统上费时低效。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在专业领域内进行研究和工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提高听说能力。近几年,中国大陆双语课程尤其是全英语课程崛起,学生希望有一门衔接性课程,因此专用英语课程成为大学生最需要的课程,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将大学英语定位在专用英语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基础英语有望在高中完成;2.专业学习需要学术英语;3.社会需要专用英语。为此,大学英语应调整课程设置,逐步把重心向专用英语教学发展[3]。制约大学英语由基础英语向专用英语逐渐转移的因素有多个方面,包括听力培养的首要地位、英语考试热、大学英语基础论、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以及利益驱动等6个方面。为了实现有效转移,有必要压缩大学英语学分,取消综合英语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学科英语和全英语课程等[4]。蔡基刚甚至进一步提出,基于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师转型的需要以及整个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专用英语教育应定位在学术英语(EGAP)上[2]。
(二)关于大学英语教育目标
蔡基刚认为,鉴于大学生的听说能力相对薄弱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确定“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合理的,但是这个目标具有阶段性和暂时性。随着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加大听说训练的力度和高校新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逐渐提高,尤其是听的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教育目标应适时再转移,大学英语教育应着力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在科技领域与国际开展竞争的英语能力(学术英语),特别是读写能力[5]。如果教育目标明确,学生学习便会热情高涨、学有成效。
(三)关于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
蔡基刚认为大学英语教育应贯彻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而非分级教学)的原则。《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没有提出“级”的概念,而是提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3个教学要求。淡化“级”的概念,可以使人们从“应试教学”中跳出,有利于人们把更多注意力转移到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来。另外,根据学分制精神,学分和课程挂钩,如果设置达到相应教学要求的综合英语课程和各种应用技能课程,没有必要再去人为设“级”[6]。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诸多方面的压力,包括社会英语热、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双语教学、学分制改革、扩招、网络技术,等等。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英语实用性和工具性的功能越来越突出。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学生对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普遍感到不满,主要表现为学习懈怠、逃课严重、兴趣下降等。克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弊病需要压缩基础(综合)英语课程。比如,为提高教学效率和适应个性化需求,应该让大学英语精读课程退出大学英语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开设能适应个性化需要的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和翻译等专项技能小课程。另外,专业课全英语教学模式在高校渐受青睐,达到“一般要求”的学生便具备上全英语课程的语言能力,关键是坚持和信心[7]。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大学英语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极大的冲击。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人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运用了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推广和建立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模式转变不仅仅是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而导致的教学手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教学观念的一场革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