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语翻译
一、佛典譬喻经的语篇结构
语体是决定语句结构和语篇结构的基本要素,“着眼于功能类型,叙事语篇与非叙事语篇的差异是基本的差异。”(方梅2007)汉译佛经文学有四种重要叙事文体类型:佛传、本生、因缘、譬喻,它们在叙事上各有独特之处。李小荣(2009)考察了汉译譬喻类佛经的文体表现,将汉译佛经中的譬喻故事分为三类,分别是原始例证型、独立完整型和变化复合型。南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便是独立完整型譬喻经的代表性作品。《百喻经》中的譬喻故事大多篇幅短小,其语篇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寓题、寓体与寓意。如:(1)渴见水喻(标题)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譬如外道,僻取于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百喻经•渴见水喻》)“渴见水喻”是这则譬喻故事的寓题。《百喻经》在每则譬喻经之前都给出篇名,又如“愚人食盐喻、愚人集牛乳喻、以梨打破头喻、煮黑石蜜浆喻”等。篇名是整则故事的寓题,具有称说故事、提示话题与突显文体类别的功能。“喻”是标明经文的譬喻文体特征的显性词语标记,由于每篇经文都以“……喻”为题,这种词语重复手段使得《百喻经》九十八篇譬喻故事成为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过去有人……,皆大嗤笑”部分为这则譬喻故事的寓体,佛陀以见证人的全知全觉的外视角来叙述故事内容。寓体是譬喻经文的主体,属于叙述性文体,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一个可以作为例证来说明佛理的故事,一般包含人物、时间和地点等要素的介绍和具体的事件描述。“譬如外道……,亦复如是”部分为这则譬喻故事的寓意部分,佛陀在故事结束之后对事件做出评价,借以阐释佛教哲理。每则譬喻在叙述完故事后,都直接点明了寓意,批判外道的愚昧和无知。用来表明寓意的段落大多属于论说性文体。例如,在“渴见水喻”中“,譬如外道,僻取于理……为时所笑,亦复如是”说明了讲述痴人渴饮故事的寓意,告诫信徒不要蹈此覆辙。本文以《百喻经》作为佛典譬喻经的典型样本,从篇章研究的角度,研究文体对佛典譬喻经语篇结构及其衔接方式的影响。《百喻经》中大量使用存现式复句、回指、时间连接成分和语篇结束标记等衔接手段,由此实现寓题、寓体和寓意之间的篇章连贯。
二、存现式复句———寓题与寓体的衔接
《百喻经》寓题的语言成分以名词与动词居多,大量使用具有回指功能的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在《百喻经》98个寓题中,名词(名词短语)出现266次,出现频率高达60.04%。动词出现127次,出现频率为28.69%,居第二位。其他出现在《百喻经》寓题中的词类还有副词、形容词、介词、数词、代词、助词、连词等,但数量明显少于名词和动词,合计出现频率为11.27%。寓题中的名词绝大多数是该寓题中动词的论元,充当不同的论旨角色,具有各异的语法表现,如施事、与事、主事、受事等。《百喻经》寓题中名词与动词数量居多的原因在于,叙事语体以事件的叙述为中心,因此动作行为的时间连续性和动作行为的主体是重要的构成要素。寓题中的名词和动词在寓体和寓意部分不断重复,分别构成行为主体叙述线索、行为与事叙述线索与时间叙述链条。
寓题与寓体之间最为常用的衔接方式是存现式复句。在叙事语篇中,叙述者(言者或写作者)讲述连续的事件,并随着事件在时空中展开引进新的人物、时间和地点。在譬喻经的寓体部分,行为主体绝大多数是由存现式复句引入的。具有篇章行为主体引入作用的存现式复句出现在语篇的开始部分,《百喻经》中的98个故事无一例外都是以存现结构开篇。所谓存现式复句,是由存现句充当第一个分句的复句。此类存现句的主语绝大多数都是时间词语,如“昔、昔时、过去、过去之世、往、往昔之世”等,有时也有空间词语。如:(2)昔有一人,贫穷困苦,为王作事。(《百喻经•就楼磨刀喻》)(3)往有商人贷他半钱,久不得偿。即便往债,前有大河。(《百喻经•债半钱喻》)(4)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疑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百喻经•三重楼喻》)(5)过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库物,而远逃走。(《百喻经•山羌偷官库喻》)譬喻经为了说服教化民众,常以过去之事作为例证,这是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其真实性无需怀疑。此外,“昔”之类的时间成分也是一种叙述者视角的标示成分,提示全知全觉的佛陀是一个“出场但不介入故事”的见证者,是以第一人称见证人的“外视角”来讲述佛经故事。这些词语“仍能让读者感受到有一个讲述者正用心宣讲佛经的声气和口吻。这暗示了佛经故事别有叙述者存在,只是这个全知的叙述者隐身于佛经故事的背后了”(何清清2008)。譬喻经中篇首通常用存现句,通过动词“有”实现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过渡。“有”字句的常规焦点通常在句末,其宾语位置的部分往往承载重要的信息,用来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出现在存现句中“有”的宾语位置上的人或事物,是寓题中陈述性短语的动作行为发出者,由此实现寓题与寓体之间的衔接,完成语篇寓题与寓体两个结构间的连贯。
从寓体内部的篇章结构看,存现式复句中位于句首的时间或空间作为旧信息,以此为基础启动一个话题,引出新信息。存现式复句中“有”的宾语与下文许多篇章成分具有同指关系。这种指称对应是譬喻类汉译佛经富有特色的重要篇章衔接手段,对于篇章的连贯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如(圆括号表示省略):(6)婆罗门杀子喻(标题)昔有婆罗门,自谓多知,于诸星术种种技艺无不明达。()恃己如此,()欲显其德,()遂至他国,()抱儿而哭。有人问婆罗门言“:汝何故哭?”婆罗门言:“今此小儿七日当死。愍其夭伤,以是哭耳。”时人语言:“人命难知,计算喜错。设七日头或能不死,何为预哭?”婆罗门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记终无违失。”为名利故,()至七日头自杀其子,以证己说。时诸世人却後七日闻其儿死,咸皆叹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错。”心生信服,悉来致敬。犹如佛之四辈弟子,为利养故,自称得道,有愚人法杀善男子,诈现慈德,故使将来受苦无穷。如婆罗门为验己言,杀子惑世。(《百喻经•婆罗门杀子喻》)寓题中的“婆罗门杀子喻”是对譬喻故事核心内容的概括。在篇章之首的存现式复句中,“有”字存现句的宾语“婆罗门”是对篇名中“婆罗门”一词的复现,由此建立了寓题与寓体的关联。而且,篇首存现式复句引入的“婆罗门”一词在寓体部分重复出现3次,省略5次,并用代词“己、其、汝、我、自”与“婆罗门”进行照应,藉此实现文章的连贯。篇首存现式复句的第二个分句“自谓多知”、第三个分句“于诸星术种种技艺无不明达”是对这个婆罗门长于占星并且自以为是等特征的描写,也是推动下文情节展开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