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外语翻译 » 正文

翻译程序的应用过程及功效

2021-4-9 | 外语翻译

 

一、引言

 

翻译程序有“技术性程序”和“组织性程序”之分,前者指进行文本转换的具体过程,后者指翻译活动的总体组织过程或步骤,即一般所说的翻译程序(Nida,2004:241)。翻译程序之于翻译质量的重要性已为众多译家和学者所公认。许钧(2002)梳理了国内外对翻译过程或程序的研究,注意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即“凡对‘翻译过程’或‘程序’特别关注者,一般都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不论玄奘对“译场”的严密分工,还是奈达制定的《圣经》翻译程序,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翻译程序的必要性。当代一些著名翻译家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就翻译步骤提出一些“非常具体而又可资借鉴的做法”。(许钧,2003:80)笔者从事翻译实践十年有余,头几年根本没有程序意识,后来逐渐体会到程序的重要性,于是借鉴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草婴和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程序,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翻译程序。遵循这套程序,笔者翻译出版了《童年的秘密》(希望出版社,2005)、《灵性的生活》(新纪元国际出版社,2007)、《牛顿新传》(译林出版社,2009)、《寻找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等八部作品。2011年,笔者参加了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严格遵循自己的程序翻译,译文最终荣获汉译英一等奖,显示了翻译程序对翻译质量的提升作用。笔者在此不揣浅陋,拟将自己借鉴名家翻译程序的做法以及在本次竞赛中循序而译的过程呈现出来,以与同行交流,并求教于方家。

 

二、名家程序,化为己用

 

笔者对比研究过当代几位名家的翻译程序,发现草婴和奈达所提倡的程序操作性强,对自己的翻译实践尤具指导作用。草婴称自己翻译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熟悉原作,也就是反复阅读原作,读懂原作,考虑怎样较好地表达原意[……]。第二步是动笔翻译,也就是忠实地逐字逐句把原著译成中文。第三是先仔细读译文,看有没有脱漏、误解的地方,逐一加以更正;然后再从中文角度来审阅译稿,务使中文流畅易读,有时也请演员朋友帮我朗读译稿,改正拗口的地方;在交编辑审读后,再根据编辑所提的意见,认真考虑,作必要的修改。(草婴、许钧,1999:213)奈达对翻译程序非常重视,在专著《翻译科学探索》和《语言与文化》中都辟有专章进行阐述(2004:241-251;2001:97-113)。他认为就个人翻译而言,翻译程序应包括译前准备和实际翻译两个阶段。译前准备主要指利用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背景资料研读原文,解决潜在的翻译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案。奈达特别指出,译前准备至关重要,却也耗时费力:对原文和潜在问题的研究有时要比实际翻译本身花费更长的时间,当译者需要大量阅读同一主题的其他论著时更是如此。实际翻译程序则包括八个步骤:(l)快速翻译初稿,侧重文体,务求译文节奏流畅;(2)初稿搁置一周,以便修订时能以新的感受更为客观地评估译文;(3)认真检查译文内容,侧重准确性和连贯性,查漏补缺,理顺拗口词句——这一步宜进行多次;(4)修改稿再搁置几天;(5)从文体上反复检查译文,其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法;(6)检查译文拼写、标点和格式;(7)提交编辑校读或者请读者代表或相关专家提出建议;(8)结合相关意见进行修改。奈达特别强调,第3—6步的内容检查、文体检查和拼写检查一定要分别进行,那种认为三者可以一蹴而就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对比草婴和奈达的翻译程序,可以发现二者大同小异。首先,两者都可分为译前准备、实际翻译和检查修改三个阶段(奈达的实际翻译程序之第2—8步可归入检查修改阶段);其次,两者都强调了译前研读原文及译后从内容到文体分步检查的重要性,这点对普通译者尤具启示作用。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实际翻译阶段,草婴主张逐字逐句的忠实翻译,奈达则提倡侧重文体的流畅译法。笔者认为,忠实的直译虽难于加工但有助于保全原文信息,流畅译笔虽有助于形成通顺译文但在修改时容易让人掉以轻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分情况交替使用(详见下文)。另外,奈达还特别关注“时间”问题,强调在翻译初稿时速度要快,且在初稿、内容检查、文体检查之间务须留出一定时间间隔。在借鉴草婴和奈达的程序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翻译体验,拟定了一套自己的程序,共分六个步骤:(l)译前准备:先通读一遍原文,然后搜集参考资料和背景信息,反复研读原文,务求透彻理解,并把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案。(2)实际翻译:快速完成初稿,在较有把握的地方采用奈达提倡的侧重文体的流畅译法,对不大有把握的部分则采用草婴主张的逐字逐句的忠实译法。(3)检查内容:初稿搁置一周左右,然后对照原文检查译文,查漏补缺,确保译文准确。(4)检查文体:修改稿再搁置一周左右,然后朗读译文,着重从文体方面进行修改,确保文从字顺,篇章连贯,风格契合。(5)检查拼写、标点与格式,使译稿规范、美观。(6)请同行或专家阅读译文,然后根据反馈做相应修改。下面笔者以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竞赛一等奖译文的生成过程为例来展示这套程序的实践过程及效果。

 

三、循序而译,提升质量

 

(一)译前准备。译前准备旨在透彻理解原文。本届竞赛原文为《摩天大楼指数——如影随形的经济危机》,主要探讨了经济衰退与世界第一高楼的兴建形影不离的原因。通读原文后,笔者发现要透彻理解这篇文章,需掌握三方面的背景资料:一是原文来源;二是研究“摩天大楼指数”的权威文献;三是文中几处引文的来源。笔者首先从网上查知,原文摘自李意坚所著的《你应该懂点投资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该书从生活事例、寓言故事入手,给读者娓娓解读财富价值和投资知识。不过,笔者在网上阅读了该书目录后,发现书中讨论摩天大楼指数的内容仅限于第六章中的一节,因此没有通读全书的必要。接着,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锁定了三篇有关“摩天大楼指数”的核心文献: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桑顿(MarkThornton)的SkyscrapersandBusinessCycles(2005)以及安德鲁•劳伦斯(AndrewLawrence)首次提出摩天大楼指数的两篇报告——TheCurseBites:TheSkyscraperIndexStrikes(1999)和TheSkyscraperIndex:FaultyTowers(1999)。第一篇论文可从网上下载到;后两篇文章与原文直接相关,但可能因为发表于12年前,在图书馆和网上都很难找到。笔者试图联系作者劳伦斯,未果;后向马克•桑顿发电邮求助,终于如愿以偿。此外,原文评古论今,多处引用。一般来说,“原作引用什么,译者就得翻来覆去寻找根据出自何典。”(萧乾,1994)不过,有一些引用很难追根溯源,比如这条:“2006年2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在北京召开全球经济会议,其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卢埃林向我国客户提及‘摩天大楼指数’的预言:‘如果全球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那很可能会在2007年或2008年。’”遍查国内外报道,一概不见卢埃林的原话。后来,笔者和一位学生给卢埃林去信,询问他当时所讲的原话。21天过后,卢埃林的回复到了,澄清了此处引用的来源,而且大大鼓舞了笔者。后来得知,这一做法也得到大赛评委会的肯定:“我们的一位参赛译者非常认真,设法同JohnLlewellyn本人进行了电子邮件交流,得到了第二处‘直接引语’出处最权威的答复。”(陈小全a,2011)如此,通过研读原文和阅读背景资料,笔者对原文有了深入理解,于是顺利进入实际翻译环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