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语翻译
一、引言
电影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于一身。作为国内民众喜闻乐见并习以为常的一种娱乐消费活动,电影艺术以其风姿独具的魅力感染受众,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影片名犹如电影商标,在进口影片的国内推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影片名不仅凝聚着影片本身的文化价值内涵,也是商业票房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上乘影片名翻译应是影片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完美融合,能为影片推介锦上添花。近年来,有关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从严复“信、达、雅”三字标准规范片名翻译[1];关注具体翻译方法分析,如直译、音译、意译、扩译等[2][3];采用西方各派翻译理论来评述内地片名翻译质量[4][5]。尽管各方学者已对片名翻译进行了一定研究,但综观国内电影翻译行业,其翻译质量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基本原则仍缺乏深入阐述,电影片名汉译仍缺乏相关规范准则引导。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以奥斯卡经典影片名汉译为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为如何翻译出高质量影片名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二、关于电影片名翻译原则的理论探讨
1.电影片名翻译目的
电影片名既是电影商业价值实现,也是文化艺术价值传播的重要手段。电影片名就其商业价值而言,如同商品广告,承担着宣传推广吸引观众的重任,影片名翻译成功与否与电影票房息息相关。影片票房是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制片方)追求的首要目标,这就决定了影片名需要以目的语观众效应为主要侧重点。为实现片名商业价值,片名文本翻译一般强调其诉求功能,在翻译中使用夺人眼球的词语来迎合潜在观众的需求和欲望。在译介影片时,译者常将并不带有过多感情色彩的原片名改头换面,译为极具视觉刺激的译名。如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著剧本获奖影片Thelma&Lo-uise,讲述两位平凡女子遭受男权社会侵犯至濒临绝望的边缘,被迫奋起反抗,在对抗与逃亡过程中相互扶持倚靠的故事。试想国内观众对一部叫做《塞尔玛和露易丝》的影片定不可能提起多少观看的兴趣。译者遵循目的准则,改写影片基本剧情,将其译为《末路狂花》,赚足观者眼球,很好地达到了刺激观看欲望,提升票房的目的。除了商业价值以外,片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电影作为跨文化交流使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何更好地保留和传递影片名的文化、美学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如第7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获奖影片EternalSunshineoftheSpotlessMind,其原片名出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诗《艾洛伊斯致亚伯拉德》(EloisatoAbelard)。原诗写道:“Theworldforgetting,bytheworldforgot./Eternalsunshineofthespotlessmind!”诗歌与影片中一对情侣饱受失忆困扰的情节暗合,如此片名可谓构思奇巧。内地多将此片名译为《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读来颇为绕口,不符合中文名称习惯。港台译者纷纷抛弃原文本,转而凸显影片主题,将之译为《无痛失恋》(港)和《王牌冤家》(台)。相较冗长的内地译文,港台译文更简洁精练,但仍流失了原文本独具特色的文化、美学内涵,显得流于俗套。且几乎任何一部爱情主题影片都可以被冠之以诸如“王牌冤家”一类的名字。比较之下,该片的另一译名《暖暖内含光》在意境与韵律上都颇有可取之处,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本的风味。
2.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内涵
德国功能派试图把翻译从原始奴役中解放出来,将翻译视为一项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目的性交际活动。功能目的理论的这一内涵,与电影片名翻译以观众效应为导向,追求商业价值的目标不谋而合,在探寻影片名翻译良好准则的问题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最早由德国的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该理论认为译文取决于翻译目的,翻译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方法策略也有所区别,因此翻译首先应遵循目的准则。除此之外,功能理论要求翻译还应当遵循“篇内一致”(intratextualcoherence)和“篇际一致”(intertextualcoherence)。“篇内一致”原则要求接受者能够理解译文,译文在其介入的交际环境和文化中应有一定意义。“篇际一致”又称“忠信”,指译文和对应的原文存在某种联系。篇际一致从属于篇内一致,而两者又都从属于目的准则。[6]因此翻译中应首先考虑译文在目的语语境、文化背景下是否有意义,是否能为读者接受,其次再考虑译文是否对原文“忠信”。根据以上原则,译者按照翻译纲要,从源语提供的信息中选取一定内容,并加工成目标语信息提供给读者,目标语文化读者又从中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7]。
因此译者无需刻意将原文本信息全部照搬至目的语文本,而是可以根据目的语读者和译文发起人的需要,选取信息进行翻译的再创造。但若仅遵循前述原则,一味追求读者效应,鼓励译者进行无拘束的再创造,则翻译未免显得太过随意,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给低质量翻译以可乘之机。针对此,诺德(Nord)又提出功能加忠诚两大原则,将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进行了有效规范。他提出,功能目的论应建立在功能加忠诚这两大基石之上,将两者结合考虑。兼顾功能与忠诚,就是要兼顾翻译中三方的合理利益:发起人(影片引进商)、译文接受者(国内观众)以及原文作者(影片剧本作者、影片制片方)。如三者间有任何利益冲突,就需要译者从中协调,寻求共识。
三、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基本内涵以及电影片名的翻译目的特殊性,针对国内奥斯卡经典影片名翻译实例,笔者尝试提出规范片名翻译的建议,以供西方电影汉译者参考。
1.翻译中首先应以“观众响应”为导向
电影片名区别于一般文本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以观众效应为导向的原则。任何时候,译名能否在目的语中有意义,能否为观众喜闻乐见,是衡量片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译名以当地观众为目标接受者,其策略必须根据他们的欣赏趣味与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我国大陆,电影长期以来是寓教于乐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片名翻译也相对显得严谨规范,平实隽永;而在影视娱乐业成熟发达的港台地区,观念相对开放,片名翻译更多追求煽情刺激,用语也多方言化。例如80届奥斯卡获奖影片Juno在大陆直译为《朱诺》,而在港台地区则分别被译为《Juno少女孕记》和《鸿孕当头》。大陆译文平实简洁,港译以“少女孕记”主题夺人眼球,台译则巧妙利用双关语制造幽默效果,达到取悦观众的目的。大陆港台三地译者因其观众群体欣赏趣味及习惯的不同,而对翻译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是以观众效应为导向进行翻译的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