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外语翻译 » 正文

文化与语言的交流特性

2021-4-9 | 外语翻译

 

中国文化在数千年间不断与外来文化接触和交流,其形成发展必然会受到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文化和语言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始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①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吸收要通过语言实现,文化间的交流也要以语言接触为先导和手段。游汝杰就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代码,语言的背后是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当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的时候,不同的文化也随之产生交流。”②文化间的交流往往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因此以语言演变作为研究视角,考察外来语与汉语的接触过程,分析汉语中受到外来语影响产生的特殊语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析外部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透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从东汉开始,佛教从印度及中亚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不断与本土文化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大量以梵文为主的佛教典籍被翻译为汉语,形成了首次大规模系统性的汉语与外来语间的接触和交流。据朱庆之①统计,在东汉至隋期间的汉译佛经文献就有814部、3187卷、约2552万字,语言接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空前的。因此,从汉译佛经中厘清由语言接触所产生的语言现象,对于探寻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佛教对汉语的影响涵盖了语言的各个方面,尤其在词汇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已有的研究例如王力《汉语词汇史》②、向熹《简明汉语史》③、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④和史存直《汉语词汇史纲要》⑤等考察了佛教传入中土的大量外来新词,诸如禅、慈悲、佛、和尚、罗汉、僧、刹那、世界、塔、比丘、钵、忏悔、地狱、法宝、法门、袈裟、劫、烦恼、方便、伽蓝、魔、涅??、平等、菩萨、庄严、比丘尼、玻璃、导师、未来、现在等。史有为在探讨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时指出,“外来词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它反映了某种社会的或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文化交流形式。可以说,外来词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文化融合的一个标记。”⑥外来词固然是外来文化和语言反映在词汇方面的典型标记,然而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对词汇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外来词,其影响更为深刻和广泛。佛教在中国漫长的流布过程中,汉译佛经中某些构词语素的使用也产生了相应的演变,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角度考察中国历史上佛教流布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

 

 

“语素”这一术语源自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指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语正是由一个或多个语素构成。语素之间的搭配构词能力不尽相同,有些语素构词能力较弱,只能和少量的其它语素构成词语,而有些语素则可以大量地与其它语素进行搭配。语素的搭配构词是语言中重要的词汇现象之一。在汉语发展过程中,某些语素的搭配构词能力在汉译佛经文献中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它们具有很强的与其它语素结合构成汉语复合词的能力,而且这种新用法逐步扩散到中土文献中。本节将以“净”和“妙”这两个佛经文献中比较常见的构词语素为例,描写它们在上古时期(先秦到西汉)、中古时期(东汉到隋)和近代时期(唐代以后)的构词特点,呈现这些构词语素的演变过程。

 

在上古时期,“净”用作形容词性语素,义为“清洁”、“干净”。“净”通常是单用或是与其它表示洁净、干净等义的形容词连用,构成同义连文的并列复合词,一般不用于名词性语素前面充当修饰语构成偏正复合词。例如:(1)观辜是何圭璧之不满度量?酒醴粢盛之不净洁也?(先秦《墨子•明鬼下》)(2)凡应之理,清净公素,而正始卒焉;此治纪,无唱有和,无先有随。(先秦《吕氏春秋•任数》)(3)障防山而能清净,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西汉《春秋繁露•山川颂第七十三》)

 

在中古时期的中土文献中,“净”的这种用法仍然沿袭下来,例如:(1)如天能原鼠,则亦能原人,人误以不洁净饮食人,人不知而食之耳,岂故举腐臭以予之哉?(东汉王充《论衡•雷虚》)(2)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为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3)食瓜时,美者收取,即以细糠拌之,日曝向燥,?刀?ぶ??欢?宜僖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2)

 

中古时期的佛经文献中,“净”的基本意义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可以用于大量名词性语素如“水”、“目”、“法”等之前,构成偏正复合词“净水”、“净目”、“净法”等,其搭配构词能力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1)每至斋日,吾要入佛正真之庙,听沙门众散说净法,以为德本,防绝凶祸,而子?H荒,讹云有务。(三国吴康僧??搿读?燃??肪?)(2)譬如长者,若尊者子,净水洗沐,着新好衣,所有具足,无所少乏。(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2)(3)净目修且广,上下瞬长睫,瞪瞩绀青色,明焕半月形,此相云何非,平等殊胜目?(北凉昙无谶译《佛所行赞》卷1)(4)其于初时虽无净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识便获胜报,不净之施犹尚如此,况复善心欢喜布施?(南齐求那?车匾搿栋儆骶?肪?)(5)又如净衣置之香箧,出衣衣香;若置臭处,衣亦随臭。(元魏慧觉译《贤愚经》卷5)

 

到了近代时期,“净”与名词性语素搭配构成新词的用法不再局限于佛经文献,在中土文献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用例,例如:(1)幽光落水堑,净色在霜枝。(唐张籍《西楼望月》诗)(2)净濑烟霞古,寒原草木凋。(唐张乔《青鸟泉》诗)(3)尖两耳,攒四蹄,往往于人家高堂净屋曾见之。(宋欧阳修《戏答圣俞》诗)(4)百媚算应天乞与,净饰艳妆俱美。(宋张先《百媚娘》词)(5)易器淘治,沙汰之,澄去垢土,泻清汁于净器中。(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2)(6)见坐着一个人,头戴顶万字头巾,身穿领皂纱背子,下面皂靴净袜。(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