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六度集经的譬喻

2021-4-9 | 古代文学论文

 

《六度集经》又被称作《六度无极经》、《六度无极》、《六度集》,是三国时期吴国康僧会编译的一部佛教典籍。[1](P11—17)《六度集经》共八卷,九十一个故事(除第五章中小序,实际上为九十个故事)。孙昌武先生将佛经文学分为佛传文学、本生经、譬喻经、因缘经四类,他认为这四类是佛典文学中文学性教强的部分。[2](P7—20)据此《六度集经》也大致可分为上述四类。本文将对《六度集经》中的譬喻作重点论述。

 

 

譬喻在佛典中很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在《出三藏记集》中的《贤愚经记》中就说:“前代传经,已多譬喻,故因事改之,号曰贤愚焉。”[3](P351)在佛典中,直接以譬喻命名的佛经就有一部分,比如:《百喻经》、《杂譬喻经》、《旧杂譬喻经》等。佛经中大量使用譬喻,比较著名有《金刚经》中的“幻法六喻”,《如来藏经》中的“如来藏九喻”,《法华经》中的“法华七喻”,《大涅??经》卷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中的八种譬喻方法。[4](P543)佛经中使用譬喻的作用是为了使本义更加明了,《佛教大辞典》中对譬喻的释义为:(术语),梵云阿波陀那,以了知之法,显未了知之法也。法华文句五曰:“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动树训风,举扇喻月,故言譬喻。”[5](PP1447)为使人易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论述某一教说,或以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汉语大词典》中对譬喻的释义为比喻,也就是比方、比如、打比方。[6](P968)关于汉译佛典中的譬喻,丁敏教授指出,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相当于修辞学中的譬喻;二是例证,属因明三支(宗、因、喻)中的譬喻支;三是佛典九分教或十二部经的一种,音译作阿波陀那,主要记载佛及弟子、居士等圣贤风范,其间往往贯穿着业报因缘的内容。[7]第一类譬喻就是通过事物的相似点借彼喻此,第三类譬喻通过叙说贤者事迹来说明教理的方法和第二类有相通之处,都是作为了例证或实例说明真理。在佛经的翻译中,譬喻的意义涵盖了以上几个方面。

 

“譬喻”是释迦牟尼说法的方式之一。《妙法莲华经》第五卷《方便品》第二曰: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8](P150)这样的言说在《妙法莲华经》种还有很多,这种以譬喻的方式说法,是为了宣讲和接受的需要。在佛典中,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讲的譬喻多为比喻、打比方。正如《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中所讲的:譬喻为庄严议论,令人信著故……譬如登楼,得梯则易上;复次,一切众生著世间乐,闻道德、涅??则不信不乐,以是故,眼见事喻所不见。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9](320a)譬喻就如梯子,人借着梯子则容易上,宣讲佛法是借着譬喻将深奥的道理讲述出来,令人信服。在《六度集经》中这类譬喻常常出现这样的喻词:“犹”、“若”、“犹若”、“譬如”、“譬若”。这就和现代汉语中的比如一样,就有了比喻,发比方的意义。

 

邻国困民,归化首尾,犹众川之归海。[10](11a)八方慕泽入国,若幼孩之依慈母。[10](46a)譬如人炊数斛米饭,欲知熟未,直真取一米,捻燮视之,一米熟者,明余者皆熟,道志若兹。[10](40c)愍济众生,犹若慈母育其赤子。[10](52a)道人自观内体恶露,都为不净……犹若以囊盛五谷也,有目泻囊,分别视之,种种各异。[14](41a)这些譬喻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喻,这种譬喻的方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比如《墨子•小取》记云:“辟(譬喻)也者,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11](P628)举他物说明此物,都是为了说理的形象化。这是因为佛陀说法时,为了使听众更加明白易懂,在宣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譬喻,譬喻也就夹杂其中了。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唯识论》中云:凡作论者,皆有三义。何等为三?一者立义,二者引证,三者譬喻。[12](64B)《六度集经》中的故事一般都是在叙事中夹杂譬喻,以说明教理。譬喻是用于作论说教的手段。

 

除了上述的作为修辞的譬喻,在《六度集经》还有一种具有说明道理含义的譬喻。这样的譬喻类型在《六度集经》中可以分为两类:借助于佛教的义理说明道理(这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以他物比彼物的方式说明佛教或人生的道理。第一类在《六度集经》第八十四《遮罗国王经》中,这种说法方式在《六度集经》中只有这一条:太子高声谓七国王,厥音远震,若师子吼,喻以佛教:“为天牧民,当以仁道,而今兴怒,怒盛即祸著,祸著即身丧。夫丧身失国,其由名色乎?”[10](47A)以佛教的义理作为例证,说明了仁道的重要性,贪名色(一般作为概括一切精神与物质的总称)而导致丧身失国的恶劣后果。

 

另外,在《六度集经》中还有的用譬喻来说明佛理的:诸佛戒色,以色为火,烧身危命之由也。[10](13B)调达虽先知佛偈,犹盲执烛照,彼不自明,何益于己。[10](32B)上述中色为火,说明了色不利于修行,戒色止欲才是远离五欲五苦的正确方法;盲执烛照之喻,譬喻了明法而不修法的人,虽明正真之言而不修善法,终不得佛。《六度集经》九十一则故事中有时用“色”喻火,以“盲者”喻无明的人,以“城池”喻贪欲,以“诸子”喻世间忙忙碌碌的众生,这些譬喻在佛经中不胜枚举。例如《六度集经》第二十《孔雀王本生》中孔雀王贪青雀之色而罹祸,脱困后而悟佛道,认为色为火,烧身危命,在这则故事里,青雀喻色,即世间的一切可观可感的物质。再如《弥兰经(弥兰王本生)》中的银城、金城和琉璃宝城喻人的欲望和贪念。就如《鹦鹉王本生》中所说:诸佛以贪为狱、为网、为毒、为刃。[10](17C)人要持戒和止欲,这样才是正道的途径,戒除贪欲,否则则会自食其果。在《六度集经》中还有一种不在单单说明教义,而是说明一个普遍道理,比如第五十六则《弥猴王本生》、第五十七则《鹿王本生》、第六十则《鱼王本生》等,这些故事都宣讲了仁爱互助的团结奉献精神。另外,在《六度集经》中还用事例说明了要孝敬父母等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第十七则故事《维蓝梵志本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