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美术 » 正文

美术和乡土资源的融合

2021-4-9 | 美术

 

一、乡土资源的无穷生命力

 

蒙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发达,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集边地文化、中原文化、党史文化、军旅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丰厚历史积淀和文化资源宝藏。蒙自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旅游资源景点有185处,堪称一座“彪炳史册、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名城。为此,对蒙自市的人文景观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其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1.文物古迹秀历史

 

蒙自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的名胜古迹,如:蒙自南湖、蒙蛮古道、马鹿洞旧石器时代遗址、鸣鹫镇缘狮洞、海关旧址、玉皇阁、新安所文化古镇等。马鹿洞旧石器时代遗址———距蒙自市南7公里黄家山麓,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1989年进行发掘,洞内文化层堆积厚5米,出土人类头骨,牙齿化石,打制石器,角制品等,并存留有人类用火遗迹,经测定距今约10000余年。1991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鸣鹫镇缘狮洞(清代的古老建筑群)———是缘狮洞景区神奇的自然景观,缘狮洞具有“苗岭奇景”、“滇南第一洞天”等美誉。

 

传统的人文景观,是我们研究本土历史美术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介绍这类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璀璨的艺术奇葩,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遗产,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传承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杰出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能发扬光大。

 

2.民族服饰藏瑰宝

 

少数民族服饰历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本课题的民族服饰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以蒙自的两大少数民族———彝族、苗族为主。

 

(1)彝族。彝族服饰类型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蒙自彝族属于红河型中的建水式。建水式主要流行于建水、石屏、新平、峨山、蒙自、个旧、开远、通海、江川、玉溪、易门、双柏,男装以衣襟密钉长襻或饰银币扣为特色。女装为大襟衣、宽腿长裤,衣外或套坎肩,或戴围腰,也有同时着穿的。上衣分宽博和紧身两种。着紧身衣的,围腰一般较小,装饰工艺多集中于此,中心绣饰多为菱形或扇形适合纹样;着宽博衣的一般不穿坎肩,衣、裤、围腰均有绣饰,色泽沉郁、典雅。近几十年来,紧身衣逐渐取代了宽博衣,成为广为流行的一种。头饰各有特色,蒙自妇女则饰以毛,巾或头巾裹成菱角状。佩饰品则主要有银围腰链、耳坠等。

 

(2)苗族。苗族服饰因地而异。妇女衣裙有盛装和便装之分。盛装制作精细,花工浩繁,用料很多,花钱过百上千元,需要一人用一年的时间刺绣缝制,多在赶街、节庆、串亲时穿用。头饰、服饰因年龄差异,各具特点。苗族自称“蒙刷”的未婚女子挽发髻,并将发髻偏朝一边;已婚女子偏发上插上一木梳,然后用黑布将长发缠成平顶大盘状,顶心露出木梳;老年妇女用深色线缠发,挽成上小下大呈角状的发形。自称“蒙施”、“蒙碑”、“蒙抓”、“蒙把”的妇女分别用花纱、青纱、白布、黑纱绕发成平头型,顶部用月型梳子别住头发。

 

共同的打扮是戴银指环、手镯和戒指,未婚女子喜戴项圈,长发盘髻,穿自织麻制褶裙,用刺绣布带缠腿。男子穿着简朴。穿青蓝布或自织麻布密纽对襟衣,领小袖窄;下身着麻布靛蓝宽裆裤。普遍用青、蓝布带缠腿。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苗族妇女使用彩色丝线将独特、古朴、繁复和美丽的图样刺绣在服装上,其绣品色彩艳丽,对比强烈,设色单纯,图样取自苗族历史、神话、自然和生活,写意夸张,独具风格,其手法有平绣、辫绣、马尾绣和绉绣等二十余种。苗绣和银饰,共同构成苗族女性盛装的主体特征。苗绣具有强烈的表意功能,被誉为“身上史书”和“穿着的图腾”。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二、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

 

1.利用既成性的教材文本,挖掘乡土美术资源

 

(1)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集中性挖掘。面对一些内涵丰富,教学量很大的教学主题,我们不可能在一两个课时内把整个主题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时,就要寻找并抓住主题中最能说明问题的经典性亮点,通过对这个亮点的重点突破,让学生“窥一斑以观全貌”,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如在湘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家乡美》一课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各个地区的风景名胜,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家乡蒙自的美丽景色。如:蒙自南湖及其他景点。

 

(2)丰富内涵,自外涉内的创新性体验。有的素材看上去平淡而且渺小,如果不去发现和挖掘,内容就显得十分单一,甚至构不成一个教学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发现素材中能引发学生积极体验、思考、欣赏和审美表现的要素,进行创造性地利用,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创新性挖掘。

Top
站长统计

多对一·精细化服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