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美术
美术批评是指以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或价值判断,是美术欣赏的深化,它在感受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揭示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它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并沟通、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而且要辨别真伪,以提高美术创作质量和社会艺术欣赏水准。美术批评的对象和立论依据为美术作品、美术实践,深刻地感受和准确地把握作品成为美术批评的出发点,并遵循美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当下美术批评处在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里,“批评”不外乎描述、阐释、感悟和评判专业批评家多对视觉艺术语言有良好的感悟力,眼光犀利,批评指向中包含了学术自律的意识,也隐含着某种权力意味的价值评判。
1.美术批评的要素
美术批评的基本要素是,师承关系的梳理,风格、技法的阐释,生平及艺术事迹的概要,加上批评者个人化感悟的抒写。美术批评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批评家的学术素养。良好的艺术史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形成独特的批评视角和倾向,同时又使批评具有充分的学术含量。第二个要素是批评家之间要有针锋相对的争论。没有争论就无所谓美术批评,这也是与交错混杂的现代美术潮流相互冲撞、融会的局面相对应的。批评家的学术素养和剖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只有在与其他批评家、艺术家的对抗、辩驳中才能得到强化和丰满。批评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同时更是协作性的劳动,批评家自说自话毫无价值可言。F.R.里维斯说:批评家发现与自己观点相左同时又值得批驳的人,其心情犹如发现新大陆般的愉快。
2.美术批评的现状
时下美术批评感性化与主观化越演越烈,一些批评者仅凭着个人偏爱、审美趣味、开拓性思维模式与面对艺术作品的直接感性体验,在美术批评中炫耀其“睿智”。这些倾向于“主观性”的批评更着重突出美术批评者的个性、学养、才能与创造力,强化批评的活力。如果去除这些主观性因素会导致美术批评的“程式化”,扼杀美术批评的“风格化”与“独创性”。
但不能过分强调批评者的“主观性”,过分渲染美术批评的“直觉性”与“感性”特点,因为不同的美术门类、流派都各有其自律性特征,仅就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而言,就存在诸多“质”的差异,中国重“传神”、“写意”,西方重“数和理”。故此,美术批评要避免单一的主观化弊端,切勿忽略美术批评要“横向联系,纵向比较”这一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体察美术状态的有效法则;切勿忽略美术批评对作品这一感性形象的理性把握。
3.西方美术理论对美术批评的影响
今天的美术史论家们,在准确地、系统地引进西方美术理论的同时,要花更多的精力深入地、全面地钻研中国传统美术理论,使其重现生机,并且运用到当前的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领域上来。西方美术理论的大量引进,不能再把西方美术理论硬搬到中国来,西方经济、军事的相对强大,并不是意味着文化的必然精深,但在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许多人无所适从。
他们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精神不作深入研究,对中国艺术的深层内涵缺乏体悟,没有进入中国文化的堂奥却自以为是,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真正搞懂、吃透西方文化,盲目地借用几个自己也莫明所以的外国术语,对中国传统艺术横加指责。于是,强调西方绘画“科学性”,认为“中国画不科学”的有之,高举“笔墨等于零”者有之,刻意求新求怪求野者亦有之。中西艺术的文化底蕴、审美方式各居一极,二者是各自独立的艺术体系,许多有睿智的、清醒的艺术家已意识到一味从西方寻找“真经”,是无法拯救传统艺术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厚内涵使得它具有无法想象的生命力和生发力,吸收借鉴他者的经验固然不可或缺,挖掘、发展自身的优良传统更是重中之重。
4.结束语
美术批评是一种不能脱离美术特征的价值判断,它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常常是和有创造性的鉴赏活动紧密相关的。为推动整个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活动需要批评家参与其中,并及时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向。对于创作研讨活动,也可以有美术批评家的参与,例如美术展览馆的策划。批评是对感性创造进行理性思考的思维活动,其本质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不管美术及批评在今天如何多元化,我们必须首先设定一个出发点,那就是人需要自我成长、丰富、深化及升华,需要心理上的全面发展。美术及美术批评有助于人的自我发展。艺术是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的王国,其大门向每一个愿意进入和能够进入的人敞开。
美术批评就是这样一种声音,它能够呼吁更多人进入艺术王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批评活动永远是一种社会活动,在美术创作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